盤點“十二五”林業科技發展歷程,林業科技在創新上斬獲了種種成果,釋放了發展能量,實實在在地推動了中國林業向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穩步發展。在全國林業科技創新大會即將召開之際,為全面展示林業科技“十二五”的建設成果和發展經驗,本報特別推出“深耕5年·林業科技寫精彩”系列報道,以共同見證林業科技促進中國林業的發展壯大。
“核心位置”“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判斷,體現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
令人驚喜的是,回望林業科技“十二五”的發展印跡,科技創新的“火炬”,照亮了林業改革發展的嬗變之路,引領著處于攻堅期的中國林業的深刻變革。
追尋卓越,林業科技邁向新高地
5年來,林業科技顛簸歷練,久久為功,創造了許多科技創新的“新高地”:
——“毛竹基因組測序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繪出首個竹類植物基因草圖——毛竹基因組草圖,首次闡明毛竹的進化史,填補了世界竹類基因組學研究的空白,標志著中國在竹類植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綠色經濟評價體系研究取得顯著突破,國家林業局聯合國家統計局前瞻性地探索了森林資源核算的理論和方法,科學核算并公布了全國林地林木資產經濟價值和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截至2013年,全國林地林木價值21.29萬億元,森林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12.68萬億元。
——高效、穩定、持續的治沙造林技術邁向世界領先水平。低覆蓋度防風治沙的原理與模式的技術突破,構建了符合我國生態建設需求的高效、穩定、持續的治沙造林技術,基本解決了防沙治沙中幼齡林衰敗或死亡問題,顯著提高了生態用水的效率,將推動我國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向著更加符合自然規律、更加有效、更加穩定的方向跨越。
——研發了全球首個新型生物基材料管道——竹纏繞復合管,該項技術顛覆了傳統竹材僅限于板材制造的應用,充分利用竹材彎曲延展性高、縱向力學性能優異的特點,為廣泛應用于油氣輸送、腐蝕介質輸送、海水輸送、電信電纜等工程的諸多領域提供了“技術通道”,或將引發竹產業的變革。
——打破人造板國外技術壟斷,人造板連續平壓壓機實現了國產化,生產效率提高了25%,產品優良率提高了40%,設備價格降低了60%。
——林業標準化走向國際前臺。我國牽頭制定的3項國際標準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特別是林業領域第一個秘書處設在中國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竹藤技術委員會(ISO/TC296)成立,成為我國引領國際竹藤產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必將為我國竹藤事業的騰飛帶來巨大的助力。
5年來,“執牛耳”的林業科技創新遠非上述幾例。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在防沙治沙、人工林營造、木本糧油良種選育、竹林培育與竹材加工等技術領域,都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重點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育、經濟林栽培、木基復合材料制造、生物質能源等技術領域,也基本上與世界同步發展。
5年來,林業科技執著前行,不斷積聚奮發向前的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刻改變了中國林業發展的進程。
創新突破,引領中國林業走向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綠色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個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給中國林業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5年來,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的中國林業,以科技最強引擎的牽引,撐起了中國林業的轉型升級,書寫了發展奇跡。我國共取得重要林業科技成果4000多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2項,推廣應用科技成果2200多項,發布國家、行業標準909項,林業專利達3659件,授權林業植物新品種593件,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43%提高到48%,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5%,林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