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手法嫻熟,配合天衣無縫的“搭檔”,正是該廠負責人曹建勤和兒子曹立。“古法宣紙制造已經傳承了千年,這項技藝可丟不得!”曹建勤告訴記者,自己的90后兒子加入造紙行當后,更加深感傳統技藝不僅需要“接檔”,更需將古典與現代結合,讓傳統技藝重新發揚光大。
“一身正氣,清白傳家。”曹建勤說,這是祖傳家訓,也是對父子從事造紙的最高要求。

曹建勤在辦公室用曹氏宣紙練書法

曹建勤向曹立講授制紙技藝
傳承千年的“曹氏宣紙”
曹立,今年剛滿26歲。顏色鮮艷的T恤,緊身牛仔褲,愛玩英雄聯盟的他,讓記者很難把他和造紙匠聯想到一起。但當他伸出自己雙手,露出大大小小的老繭時,記者開始對這個過于時尚的小青年有了新的認識。
說起傳承千年的“曹氏宣紙”,曹立立馬打開了話匣子。在他眼里,雖然自己年紀尚輕,但對家族的歷史卻如數家珍:涇縣小嶺是中國宣紙的發祥地,也是曹氏家族宣紙的發源地,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這里山上青檀密布,山下溪水長流,是古代手工制紙的絕佳之地。清代詩人趙廷輝對小嶺曹氏宣紙業鼎盛時期的繁忙情景有著生動描述:“山里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壘新墻;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
曹氏宣紙始于宋代,到曹立父親曹建勤這一代,已經傳承了27代。
從小受到父親、爺爺的耳濡目染,曹建勤年幼時就對手工宣紙制造有著獨特的情懷。
“爺爺在世時,每年掃墓,他都會帶著一卷宣紙新產品,祭祀祖宗,報告‘宣紙無恙’。至今這個傳統依然被保留。”曹建勤告訴記者,他的爺爺名叫曹一清,曾經是涇縣小嶺村赫赫有名的撈紙師傅,往年,村里想學撈紙的都得排隊等著到他家拜師學藝。
曹建勤的父親曹人杰理所當然地傳承了曹一清的這一獨門手藝,從14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學習傳統宣紙制作,掌握了原料加工、撈紙、曬紙等關鍵工藝,直至退休。“一種失傳了兩百多年的白鹿宣紙,也是在我父親的指導下重現于世的。”曹建勤驕傲地介紹,白鹿宣紙屬于精制紙品,其紙質潔白而瑩潤如玉,纖維長且厚重而有韌性,面滑如蠶絲,受墨柔和。制作技藝十分復雜,選料極為嚴格,紙的暗紋內隱有四大四小八只奔騰的鹿,猶如一幅動感的草原逐鹿圖。

挑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