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林”可創造2億元效益
在黑龍江森工林區,各地遍布著紅松、胡桃楸、榛子等可以創造高附加值的樹種,其中,紅松的果實、果殼等都可以實實在在轉化成真金白銀。目前龍江森工全系統現存紅松林面積大約三十三萬公頃,其中,天然紅松母樹林45800公頃、人工紅松母樹林近一萬公頃,如果將這些紅松林全部利用起來,僅初級產品每年將創造2億元的經濟效益。
省森林工業總局調查研究總結紅松的生存、結實習性和規律,將其納入省森工總局產業發展戰略。近兩年加大種植數量,將比例提升至50%,紅松種源的保護同步進行。像胡桃楸、榛子等經濟樹種,省森工總局也加大營建力度。
“粒粒松仁”變成“真金白銀”
柴河林業局,加大經濟林營建,一千四百余戶紅松果林承包戶,通過公開、公正、公平的競價方式,經營天然母樹林、紅松果林,林業局實行保底收購。承包人享有采集紅松果的權利,也要承擔對森林看管保護的義務。通過以經營促管護,以管護促增收,以增收保穩定的方式,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三豐收和森林的可持續經營。“粒粒松仁變成了真金白銀。”柴河林業局三站站長宋培臣向記者介紹著。
拓展“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柴河林業局成立飲品有限公司,對收購的紅松籽等進行精深加工,目前,這個企業生產的14種松仁飲品銷往全國各地,填補了國內紅松籽飲料生產空白。同時,柴河林業局還對胡桃楸、暴馬丁香樹等經濟林資源,分區塊、按面積向林場職工群眾競價承包,統一回收到進行精深加工,延長了綠色產業鏈,形成年可加工松子、山核桃等堅果食品一萬五千噸,利用堅果生產核桃、根雕藝術品和活性炭等精深加工產業鏈,促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闖市場、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萬家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在通北林業局,職工則在不怕風、不怕雨,不怕冰雹,又不怕霜凍的杞柳上,獲得了大收益。杞柳是柳編工藝品的主要原料,種植戶與廠家簽訂合作訂單,每公頃預計效益1.5萬元,是當地百姓種黃豆的三倍。
在方正林業局,則通過公司+種植戶的合作方式,鼓勵扶持職工種植杞柳、蒿草等作為新一代衛生筷子的原料,以訂單的形式,對當地職工種植的杞柳和蒿草進行收購。“十三五”期末產量可替代24萬立方米的木材。
雙贏之路:推廣經濟林建設
五月中旬,正值各地造林時節,走進八面通林業局三興經營所施業區內,向陽山坡上揮鍬植樹的林場職工,忙著在自家承包的林業局退耕還林地塊上栽種榛子樹苗。近年,八面通林業局大力推廣經濟林建設,林業局與承包戶簽訂合同,無償提供土地、各項配套設施建設及專業技術指導,職工集資購買樹苗培育經濟林,見效益后與職工二八分成。同時,林業局還鼓勵林糧、林藥間作,以短養長,三興經營所試驗在沙棘間隙套種紅小豆等矮桿作物,取得成功。僅2015年,八面通林業局就營造經濟林8000余畝,初步走出了“職工群眾得實惠、林業局得生態”雙贏之路。
黑龍江森工始終堅持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通過加大經濟林營建力度,讓停伐后的林區職工群眾都有事做、有錢賺,讓片片經濟林真正變成真金白銀,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在龍江大地實現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