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網購,可能很多人都會贊許它給生活帶來的便捷,然而,在“硬幣的另一面”,一場關于環保的煩惱亦接踵而至。
這些海量包裝垃圾如何處理?
連日來,記者采訪發現,中國快遞業產業基礎薄弱、“暴力”物流帶來過度包裝、缺乏相應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海量包裝垃圾出現安放難題。如何“消化”這些包裝垃圾,考驗業界。
每年產生包裝垃圾400萬噸
隨著中國電商飛速發展,網購給快遞行業帶來了持續上升的業務量。為保證網購商品能承受快遞公司的多次分揀,完好無損地遞送到消費者手中,獲得好評,商家一般將商品包裝的很嚴實,大紙盒里套著小紙盒,盒子里還會塞有不能降解的塑料、泡沫墊等,用一圈圈膠袋固定。而消費者同時也希望商家的包裝能夠結實一些,不想自己買來的商品在路途中受到損害。重慶“網購達人”陳女士表示,包裝也是網購評價商品好壞的一個因素,特別是對于化妝品或者電子用品,如果沒有泡沫等保護措施,運送過程中大多會損壞。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海量的快遞包裝帶來的高能耗、高污染等生態問題。
國家郵政局公布的2015年郵政行業運行情況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06.7億件,同比增長4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769.6億元,同比增長35.4%。如果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估算,這些包裹就會產生包裝垃圾400多萬噸。
記者走訪重慶部分高校和小區了解到,快遞垃圾在垃圾總額中占很大比重。重慶某高校的保潔員田女士說,在高校學生的日常垃圾中,主要是紙盒、塑料袋和泡沫,就體積而言基本可以占到垃圾總量的一半。特別是“雙十一”前后,垃圾桶不夠塞,快遞包裝像山一樣堆積在樓道中。田女士負責的高校寢室樓共六層三個單元,大約有200個寢室,僅紙盒垃圾,平均一天可以收到100多斤。
那么,如此大的快遞規模,這些包裝物都去向何處,真正可持續利用的又有多少?
據了解,快遞的包裝物主要包括:內包裝的塑料薄膜、填充泡沫等;外包裝的紙袋、紙箱、塑料袋以及其他一些硬質材料。除了一部分填充物和硬質材料不能回收外,紙箱和塑料袋等可以被回收。
重慶市大學城一家廢品回收站的負責人表示,不同的垃圾種類會被分銷到各處,紙盒、紙箱可以重新加工利用,從目前國內的轉化率來看,大約100斤的廢紙可以轉化成80斤新紙。但包裝袋卻不好處理,因為多數包裝袋上都粘有膠帶,回收利用有些困難。而快遞用塑料袋往往成分比較復雜,含有工業廢棄物,不能重新加工也不能降解,大多數都用來填埋。
處理難度遠大于生活垃圾
快遞業的高速增長,在帶來巨大垃圾增量的同時,也帶來了處理難度較一般生活垃圾更大的快遞垃圾。
據悉,目前市場上的快遞包裝使用的材料主要有聚乙烯、紙板、牛卡紙、氣墊膜等,由于紙袋較貴,用聚乙烯制作而成的塑料袋使用最為廣泛。這種塑料材質又分幾類,黑灰色的包裝袋都是用的回料材質,最便宜。綠色是一半回料,一半新料。白色是全新料,價格是黑灰色的兩倍。大多數快遞公司都使用的是黑灰色塑料袋,黑灰色快遞袋使用化工材料、生活垃圾等再加工而成,可能殘留了大量的塑化劑、阻燃劑等有毒有害物質,存在刺鼻氣味,對人體和環境都有很大的危害。
此外,為防止包裝破損,快遞包裝外會纏有大量的透明膠帶。在渝北區某中通快遞點,工作人員介紹道,光是用于封箱的膠袋,每天就可以用完3卷左右。
業內計算,如果按每個包裹平均用一米膠帶計算,快遞業每年所用的膠帶連起來能繞地球230圈,此膠帶主要的材質是聚氯乙烯,一般是廢棄處理,它們埋在土里100年都無法降解,給生態環境帶來無法逆轉的破壞。
而面對這些海量的垃圾增量,中國還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機制。
當前,多數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已普遍實現垃圾分類制度,而中國大多數地區的垃圾分類并沒有實效,更多的是清潔工和保潔員在垃圾分類的第一線,但畢竟人力有限,仍有一大部分可回收垃圾被丟棄浪費。
與此同時,多數快遞公司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還較低,回收快遞包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還可能要建立相應的生產線,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加之其社會責任感的缺乏,故并沒有專門的快遞包裝回收渠道。
此外,消費者也不愿意賣家用二次使用的包裝,部分消費者表示,如果包裝二次使用,比較關心印有個人信息的快遞單據將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