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動農村電商與物流產業平臺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穆可發認為當前正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黃金期、關鍵期,需要從政策導向、物流保障、人才支撐等多方面入手,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議出臺和完善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在財政上設立農村電子商務專項資金且每年有一定增長幅度,推動電子商務平臺與物流、冷鏈服務、農業產業化基地等產業平臺建設。
他建議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建制村通硬化路為重點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推廣4G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二是提高農村物流配送能力,加強交通運輸、郵政等各部門及電商、快遞等各相關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的共享銜接,逐步構建以縣城為中轉、村級服務部為基礎、到戶配送為終端的城鄉一體綜合配送體系,打通農村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三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加強對農產品尤其是土特產的生產、加工、包裝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力促傳統產品轉型。通過引進有實力、運營成熟的電商服務平臺,打包推進物流、倉儲等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試點。
二、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建議:國家要重點以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微型電動汽車等運輸工具為支撐,構建起一個適合農村道路的物流配送體系。這就需要國家適當放開相關政策,將其列入法定交通工具,并允許在農村道路上行駛。
建議國家要出臺有針對性的財稅扶持政策,對于在建設農村物流服務網點過程中購買的物流專用電動車,直接予以專項資金補貼或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這既可降低物流企業建設農村物流配送體系的成本,又可進一步提高物流 企業建設農村配送服務網點的積極性和有效性,真正打通農村電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三、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九三學社中央提案提出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構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助力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建議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絡化運營體系,積極推動大型農業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臺,延伸農業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促進農民增收。積極建設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品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
四、加快推動"互聯網+協同智能制造"工程
李士強建議加快推動"互聯網+協同智能制造"工程。他認為智能制造管理系統和產業鏈協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后,將提高整個產業鏈的制造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內各類優勢行業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大學,聯合建設“互聯網+協同智能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和“互聯網+協同智能制造國家檢測中心”。如:互聯網+智能輸配電協同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互聯網+智能輸配電協同制造國家檢測中心 。
五、加快新型快遞包裝的設計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徐秋芳說,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過度包裝情況最嚴重的國家,每年大量的網購包裝廢棄物,浪費高達4000億元。快遞公司為了將商品完好送到,避免責任,對包裹里三層外三層地包裝,無形中產生了大量的包裝垃圾,她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網購行業貨物包裝的技術規范,同時加快對新型快遞包裹的研發設計。
徐秋芳坦言,目前的技術手段是完全可以實現這種新型快遞包裹的回收利用,不過推動的過程將會相當復雜:“要投入很多,企業家可能一下子沒有看到回報,是不愿意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