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shù)是東漢蔡倫發(fā)明的,到了明代已經(jīng)非常成熟?,F(xiàn)在,尤溪人把人工造出來的紙張叫“明代紙”,一個造紙工具可以用上幾代人。在八字橋鄉(xiāng)蓮花街到村頭村的半口,有座造紙廠房,年近70的吳德厚最小的弟弟吳樂新,在石臼里不停地用腳踩紙漿,然后將紙漿放到橢圓形的水泥池里攪勻。吳德厚從水泥池里撈出紙漿,小心翼翼地把紙漿倒扣在一疊兩尺多高的紙堆上。他動作很輕,很老練,每張新造出來的“紙張”都擺放得很整齊。
人工造紙很辛苦。春天,他們將還沒有長出葉子的新竹伐倒,砍成兩米左右一段,堆放在山間水池里,加入石灰,讓新竹慢慢發(fā)酵、腐爛。大約半年,池里只剩下竹絲。竹絲雖細,但柔韌性很強,挑到紙廠用?;蛉瞬葼€,加上一種叫“欗”的汁液增加黏性造紙。
造紙人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春天忙于砍竹,夏天到冬天都得造紙。造紙整個過程分制造和烘焙兩個部分。冬天,無論多冷都要將手伸進冰冷的水池里撈取紙漿,用腳踩爛所有的紙絲;夏天,無論多熱都要烘焙紙張。吳德厚說:“冬天的早晨,水泥池里會結(jié)一層厚厚的冰,要敲碎了才能造紙。”吳德厚的妻子負責烘焙。大熱天,她得待在烤房里。剛撈出來的紙張是濕的,只有通過烘焙才能把水分去掉。烤房不大,中間烤爐占了大部分,四周只能容許一個人走過??緺t成A型,兩邊都可以烘焙。柴火放在爐子下面燒,待溫度合適時才能將紙張貼上去。每貼一次,就等于人和紙張一起烘焙一次。吳德厚的妻子很聰明,把烤房的墻體挖成一個20厘米左右的洞,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風。她就靠著這個“窗口”,把潮濕的紙張一張張地揭開來,一張張地貼到爐子上??痉康臏囟炔粊営谏D梅?,汗水順著她的兩鬢不停地流淌。
現(xiàn)在,八字橋鄉(xiāng)還有坑頭、羅巖、村頭、黃龍幾個村的農(nóng)民在造紙。吳樂新他們的造紙廠有毛竹擁有者、制漿者、搗漿者、制作者、烘焙者5個股份。他們每天大約生產(chǎn)1500張“明代紙”,每人每天可掙100元左右。
盡管時代在變,但八字橋鄉(xiāng)的農(nóng)民們?nèi)栽阢∈刂爬系脑旒埞に嚕淮淮膶⑵鋫鞒邢氯ィ?ldquo;明代紙”鄉(xiāng)土文化永不消逝。
【中紙每日觀察】在木漿生產(chǎn)大行其道的今天,竹漿顯然處在一種受制于人的尷尬境地。我國竹林資源豐富,所以對于其它的國家來說是一種稀缺資源,竹資源價值的發(fā)揮,對我國竹資源發(fā)達的區(qū)域有著巨大的經(jīng)濟價值。然而這種資源不但沒有被利用,反而正逐步走向消亡,實屬可惜。眾多紙企寧可花重金去進口木漿也不愿回頭去看一眼竹漿,所顯示出的是竹漿生活用紙企業(yè)群龍無首,亂象叢生的生產(chǎn)現(xiàn)狀。如今,造紙行情整體低迷,很多紙企紛紛轉(zhuǎn)型,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那么竹漿能否重振旗鼓,需要的還是竹漿企業(yè)們的共同努力。 (評論為中國紙業(yè)網(wǎng)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