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藍天不能霧霾如蓋,江河不得污水橫流,大地亦不能厚土載污。“大氣十條”、“水十條”已經相繼發布,人們翹首以盼的“土十條”何時出臺?
2015年是第68屆聯合國大會確定的“國際土壤年”。日前,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農業部和環境保護部等部門聯合舉辦“土壤與生態環境安全——國際土壤年在中國”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密切關注“土十條”進展,共同為土地質量安全問題把脈。
土壤安全制約糧食安全
盡管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但是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依然感到壓力重重,因為糧食安全的源頭保障——土地質量不容樂觀。
“糧食的連年增收,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水土等農業自然資源高強度開發利用和農藥化肥大量投入使用的基礎上。”張桃林說。2013年我國農業化肥施用量為5912萬噸,按農業種植面積計算化肥用量為321.5kg/h㎡,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美國的2.6倍和歐盟的2.5倍。而我國農藥用量仍然較大,近年來穩定在32萬噸左右,占世界農藥總用量的1/7。
“當前支撐糧食生產的各種資源要素和環境生態已繃得很緊。”張桃林說。就耕地土壤質量而言,根據國土資源部2009年發布的報告和2013年發布的第2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我國耕地質量整體偏低,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為50%左右,遠低于歐美等國70%至80%的水平。中低產田占2/3,坡耕地約占40%,土壤養分失衡比較普遍。
不僅如此,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一些地區土壤退化嚴重,如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及沙化、次生鹽漬化,東北部分地區黑土地變薄,南方紅黃壤酸化加速,設施蔬菜地(大棚)土壤酸化、鹽漬化和連作障礙等退化問題日益突出。此外,還有部分耕地因受到中重度污染已不適宜耕種糧食作物。
作為人類生存之基的土壤,甚至還成了大部分污染物的主要消納地,質量受到顯著影響。“2014年4月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說。
“土壤安全問題已嚴重制約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進而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國際履約能力。”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尚勇強調,圍繞土壤安全,協調發揮土壤的生產功能、環境保護功能、生態支撐功能,既是土壤科學的國際前沿課題,也是我國緊迫的現實需求。
土壤污染為何難測難管
“一旦土壤被污染,就不是那么簡單能恢復的。”李干杰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也道出了土壤治理的難點:與水體和大氣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和難可逆性。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因為難以降解,導致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不可逆轉。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很難恢復??傮w來說,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
張桃林認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資源環境利用保護和修復治理,目前農業資源環境監測評估方法尚需完善。“由于我國土壤及產地環境在類型和成因上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現行農業資源環境監測評估方法還不完善,監測評估結果往往不能客觀精準反映資源環境真實狀態和趨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資源環境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