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有涵養水源、水土保持、改善環境等多種生態服務價值。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公布的結果,我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量151.37億立方米;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84.27億噸,生態服務功能年價值超過13萬億元,森林面積和蓄積持續增長、質量逐步提高,生態功能增強。
森林有三大效益
《意見》在“主要目標”中提出,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要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關鍵制度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
“我們一直講,森林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但這些效益究竟能不能量化和價值化?社會對森林的投資與發展,究竟產生了或將產生什么效果?對于這些問題,只有開展生態價值評估才能說明白。此外,要進行損害賠償、生態保護補償等,也必須對生態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北京中林聯林業規劃設計院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謙平說,聯合國五大機構聯合推介的《綜合環境經濟核算(seea2012)》、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相關方法論以及我國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的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等都是國內外常用、被普遍認可的技術方法和成果,這些都構建了森林資源資產、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的基本框架。
“上述這些評估已被廣泛接受,相關理論框架、指標等還在不斷完善中。此外,國際和國內都進行了大量案例的實踐和研究。”景謙平說,5月12日,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權威發布了《西寧市南北兩山綠化工程評價簡明報告》。該報告是委托北京中林聯林業規劃設計院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據國際公認的評價方法開展調研并形成的,是對西寧市南北兩山一二期綠化工程的總體客觀評價,量化了工程建設形成的生態資產及其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這是該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
“生態系統提供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傳統的國民核算體系通常主要核算森林生態系統部分供給服務的價值,沒有把森林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價值計算在內。因此,森林的生態價值是被嚴重低估的。其實很多生態環境被破壞后,是無法彌補的,損失也難以估量。”北京中林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吳棟棟博士說。“此外,我國相當一部分生態評估案例混淆了森林資產和生態服務的區別(前者是一個存量,沒有時間量綱;后者有時間量綱,總是意味著某一時間段內的產值),錯誤地把森林資產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相加以表達森林的價值,這就好比把一處果園的價值與這處果園某年的產品價值相加,并稱其為該果園的‘服務功能價值’或‘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