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一個產業結構偏重的工業大省,河北一方面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水污染形勢嚴峻,面對國家層面的新部署,如何把“水十條”落實到位?如何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突破?如何能使水資源質量進一步改善?面對“水十條”,政府和公眾都在思考。
向污染產業源頭開刀,重點整治造紙、焦化、氮肥等十大行業
今年3月,河北首次對環境違法行為啟動按日計罰程序。所涉10家企業中,有6家存在水污染問題。
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這6家企業分別為承德灤平縣德龍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張家口萬全縣污水凈化研究中心、廊坊霸州市國泰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滄州青縣河東污水處理廠、滄州泊頭市污水處理廠、衡水棗強縣污水處理廠。
這是一份令社會倍感驚訝的名單。因為按常理講,所涉企業應該屬于環保產業的一部分,應該是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環節,然而,它們卻上了被處罰的名單。
4月1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目標所指,就是在向水污染宣戰。《行動計劃》已經明確,要加大執法力度。其中,按日計罰似乎還不是最嚴厲的處罰,亮“黃牌”限產或停產整治,亮“紅牌”停業、關閉才是更進一步的處罰。
為落實《行動計劃》,我省有關部門對包括水污染行為在內的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和打擊正在變得更加嚴厲。資料顯示,自1月1日至3月15日,全省共立案偵辦環境違法案件157起,移送起訴96起,抓獲環境犯罪嫌疑人258人;查處環境違法治安案件343起,處理環境犯罪人員423人。
創新科技執法手段,河北還累計投資1050萬元,在全省210家污水處理廠安裝了遠程自動執法抽查系統,實現了不定時、隨機抽查,成為嚴厲查處超標排放、偷排偷放和自動監控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行為的有效手段。今年,這一系統的安裝范圍將擴展至158家國、省控重點涉水排放企業。
在專家眼中,對于水污染治理,更深層次的難題,在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行動計劃》提出,要全面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十小”企業,還要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
“十小”企業涉及小型造紙、制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十大重點行業則聚焦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
按照《行動計劃》給出的時間表,前者的完成時間是2016年底前,后者是2017年底前。
專家分析認為,所涉行業中,有些是河北一些地方的經濟支柱和被稱為“特色”的縣域經濟,而今新的形勢下,對于河北而言,水污染治理正在變得無比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