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有林場改革十分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審議《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國有林場是寶貴的生態資源,在國家生態安全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他特別強調,保生態、保民生是國有林場改革的兩條底線。要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的生態功能,增強林場活力,確保實現資源增長、生態良好、林業增效、職工增收、社會和諧穩定。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把保生態、保民生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國有林場改革健康順利推進。
一、堅持維護生態安全的功能定位。國有林場的“前世”和“來生”都關系到生態安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加快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改善生態,在無林少林、荒山集中連片地區和重要水源地區由國家投資陸續建立起一批國有林場,是作為公共事業來建設的。目前,全國國有林場4855個,林地面積8.7億畝,占全國林地面積的19%,森林面積6.7億畝,占全國森林面積的23%,森林蓄積量23.4億立方米,占全國森林蓄積量的17%,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戰略地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財力不足,國家對國有林場實行了“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自收自支”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國家許多政策難以覆蓋到國有林場,使國有林場逐步陷入了“不城不鄉、不工不農、不事不企”的尷尬境地。國有林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飯吃”上,無力承擔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繁重任務,導致大部分國有林場陷入困境,民生問題也十分突出。產生這一問題,根本原因是國有林場功能定位不清、管理體制不順。
當前,我國已進入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國有林場作為我國生態建設的骨干力量,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肩負著越來越艱巨的任務。特別是絕大多數國有林場,都分布在江河源頭、水庫周圍、風沙前沿、丘陵山區及城鎮周邊,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最重要基礎設施。在全國4855個國有林場中,有3900多個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上游、主要湖泊水庫、各大風沙區和黃土高原等生態脆弱地區;同時以國有林場為基礎建立了1300多個自然保護區和2500多個森林公園,在保障生態安全、維護生物多樣性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基于國有林場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的特殊重要性,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明確將國有林場的主要功能定位于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這從根本上明確了國有林場的性質,理順了體制機制。在改革中,我們一定要堅持維護生態安全的功能定位,堅持生態為本、保護優先的基本方向,建立起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于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二、貫徹山水林田湖統一治理的系統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一重要論述,科學闡述了自然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明確了治理自然生態系統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國有林場的資源既包括地上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還包括林地資源、地下的礦藏資源,以及湖泊、河流等,這些都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支撐,都是國有林場履行使命的基礎性資源,它們是一個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森林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頂層,在國有林場改革中必須貫徹山水林田湖統一治理的系統思想,遵循自然規律,在保護好森林生態系統的同時,對國有林場內的各類生態系統實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不斷提升國有林場的整體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