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公認的出版大國,2015年德國的圖書銷售額高達100億美元,德國有3000多家出版社,年出版新書9萬余種,平均每萬人11.5種。在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圖書總量中,德文書籍的占比高達12%,而德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1.2%。
德國對于圖書出版極其重視,從各種層面對于業態的良性發展和正向循環進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的做法有如下四種。
國家立法的保護。在德國這樣一個崇尚市場自由化的國家,圖書卻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享受定價保護:出版社制定價格,任何一級渠道商都必須按定價銷售,不得打折。無論是亞馬遜等網店、連鎖大書店還是房租較低的小書店,價格都是完全一致的。
該制度始于1888年,開始是出版業形成的行規,大家都默契遵守,后來由于加入歐盟等原因,為確保其效力,2002年德國確立了《限定圖書價格法》。2015年開始該法案同樣適用于電子書,德國電子書價格普遍高于英美,平均價格比平裝書僅便宜20%。該項法律保護了銷售商有合理的利潤空間,避免了惡行競爭和價格戰,網上渠道,比如亞馬遜(德國)也必需按照原價銷售圖書,從而保護了諸多的書店得以生存。同樣也避免了電子書對紙質圖書的沖擊。不同于美國大型連鎖書店相繼倒閉、獨立書店幾乎不存的狀況,德國的書店遍地都是,欣欣向榮,成為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
行業協會的促進。德國有獨一無二的德國書商及出版商協會,全球第一大書展——法蘭克福書展就是由該協會舉辦的。該機構是非常強大的院外游說集團,充分參與參政議政,不僅和德國聯邦政府,還與歐盟協商書價、著作權、法律法規等,最大限度地保障書商和出版商利益,促進行業發展。德國書商及出版商協會成立的歷史背景主要在于保護著作權以及維護市場秩序,這兩點至今仍是其核心任務。此外,協會還為出版行業提供各類咨詢、法律和經營上的服務,以及代表會員與政府以及其他行業協會談判。
除此之外,協會還以整體的力量,推進了多項促進全民閱讀的工作,如國際圖書節、地方圖書節、全國性的圖書文化宣傳等。協會的閱讀推廣從娃娃抓起,舉行的小學生閱讀大賽每年有60萬人參加。協會中還分各種興趣工作組,比如古舊書小組、虛構小組、非虛構小組等。還有小而獨立的出版社小組、人文社科圖書館小組、著作權小組、德語區青少年出版聯盟等,分工有序,成效頗豐。
協會還會設立諸多出版業的獎項,如著名的德國書業和平獎、德國圖書獎等。這些獎項都在市政廳、教堂等莊嚴的地點頒布,會有很多人參與并關注。為了保持整個行業的發展,協會還以保障生存、促進讀書、市場研究、培訓與再培訓為題舉辦了各種特別活動,提高會員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水平。
社會團體的支持。如果說政府的立法保護是根基,協會的大力促進是主干,那么社會上各種其他機構的支持和補貼就是源源不斷地在給出版業澆水施肥。
德國各行業、各大企業都對圖書出版進行大力支持?!睹麋R周刊》《法蘭克福匯報》等都有專門的書評版,德國電視臺還有專門的讀書節目“文學四重奏”,這些都使得圖書的信息可以經常傳遞到大眾,引導大眾產生買書愿望。
僅僅就文學出版而言,德國就有各種機構設立的352個獎項,童書的推廣更是有大量的民間組織甚至個人在專門進行,全社會都在關心、熱衷于圖書閱讀。比如說著名的柏林文學研究會,常年為作家提供獎金和資助,獎金大概是2萬~3萬歐元。該研究會還會組織巡回的朗誦會,通常會有50場的朗誦會,每場會給作家500歐元。該研究會還有一種特別的推動方式,就是在法蘭克福、克隆、漢堡等地設立文學館。文學館的功能類似于國內的會館,作家可以在會館里聚會、辯論,會館里提供住宿,讓作者可以在那里工作、寫作和交流。
兼收并蓄的心態。德國圖書業的欣欣向榮、蓬勃發展還得益于整個社會兼收并蓄的包容心態。2015年德國出版的新書76547種,其中有高達12%是從其他國家翻譯引進到德國的,計9454種,引進版圖書中數量最多的為英語(60%),第二位為法語(10%),第三位日語(7%)。而在美國,每年出版的新書品種中,只有3%是引進翻譯的圖書。德國最具權威的《明鏡周刊》的暢銷書排行榜中,有60%都是翻譯作品,由此可見翻譯作品是德國文化,也是德國出版業的重要支柱。
德國有諸多專門致力于推動國際作者進入德國傳播的措施。比如德國翻譯家協會,該機構通過募集公眾的資助,資助那些把其他國家的出版物翻譯成德語的翻譯者。該協會有1000多名會員,每年提供40萬歐元翻譯資助,設立了100個翻譯獎項。
德國出版業興旺的原因,固然有其全民教育程度較高、閱讀傳統深厚的緣故,也有如上所歸納的這些有益做法,從國家、行業、協會和社會等方面給圖書出版業提供了非同尋常的呵護與支撐,從而使得圖書出版繁茂發展、基業長青,始終處于良性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