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中國企業共實施海外并購項目521個,實際交易金額674.4億美元。專家提醒,企業海外并購要謹慎決策切忌盲目。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最簡便而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并購其他企業來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因為并購一個現行企業比重新投資辦成一個同樣規模的企業速度要快得多,費用也會少得多,效益也許會好得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施蒂格勒說過:“所有美國的大企業都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并購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企業主要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
目前,中國已經擁有巨大的經濟總量、巨大的市場、充足的資金,通過全球整合既是中國企業和資本獲得高端產業資源,也是中國引領或者主導世界經濟的捷徑。但是,絕大多數的并購并不能創造價值,相反,卻很有可能毀滅價值。尤其是跨國并購,僅有3/10的大規模企業并購真正創造了價值。浮華的破滅似乎正應驗哈佛商學院教授塔倫•赫納的那句“勝利者的詛咒”,即真正競得并購機會的公司沒獲得什么好處。史上最經典的并購案例“門口的野蠻人”——KKR杠桿收購RJR Nabisco,這筆被稱為“世紀大收購”的交易以250億美元的收購價震動世界,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杠桿收購,而等KKR在N年后從該項目中脫身之時,其損失已經超過了7億美元。
“全球并購、中國整合”是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域最好的詮釋。或者說,并購重組已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式。而一個投資者要在并購或其他的商業行為中獲得成功,就必須掌握最有效的發展戰略或技巧。或者說,在并購的問題上,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像投資者那樣去思考,必須以有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的回報為基準,不但要計算回報率,還必須客觀地評估每一項業務所可能帶來的現金流。同時,并購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和多元化的。所以,對待海外并購應慎之又慎,一次成功的海外并購也需要跨越法律、文化、管理上的重重障礙。否則,并購就“馬上演繹成一場夢魘”,“魅力四射的美女變成了丑陋無比的邪惡女巫,更糟糕的是,美女甚至變成了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