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數字出版也在向移動互聯網轉型,PC端、電子閱讀器都不再是主流,手機成為閱讀的主要終端。傳統出版社一定要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在PC機時代,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還是一只貓。網上書店、電商渠道為王,出版社沒有自己的用戶,用戶在平臺商手里。出版社對于終端用戶溝通從來不考慮,考察的仍然是市場發行量,沒有考察每個讀者的特殊需求。同時,我們現在做的數字產品,技術含量極低,基本上是直接將紙書內容轉格式、換終端、原版原式地閱讀。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手機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出版社與用戶的直接交流,而非通過第三方平臺。
但是,現在傳統出版企業在做數字化轉型時,常常誤以為做了幾個APP、與移動基地合作上線了幾本電子書,就實現了數字出版轉型。其實,這是錯誤的,應付業外人士可以,但對于出版業,這是沒法交待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機構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有掌控用戶的概念
傳統出版企業如果依然賣內容,將現有紙書變成APP等待用戶付費下載或者與手機移動閱讀基地合作分成,收入都會很可憐,也沒有什么前途。
數字時代,一定要研究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從出版社需要的內容出發。根據用戶的特點,圈定細分用戶。比如閱讀產品究竟誰在讀、誰在用,他的需求是什么,他與誰在什么社交圈子分享交流。要與用戶經常互動交流,提供產品,讓其參與產品策劃加工;維系用戶,讓其有分享感、成就感。其實,這也是營銷的一部分。小米就是這么做的。也就是說,利用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實現產品策劃、營銷與銷售一體化。
二、做全產業鏈
傳統出版企業一定要實現全產業鏈運營,策劃、產品、市場與用戶無縫對接,實現與移動互聯網深度融合。今天的數字出版,只是做了產品加工,而將銷售給了電商、運營商和平臺商,實際上只做了一半,沒有一個企業做了全產業鏈的出版。出版社要想在未來賺到更多的錢,必須自己做全產業鏈。不能受產業鏈中下游的商人忽悠:出版社只需做內容,生產和銷售由我們來做,你支付費用等分成即可。如果是這樣,出版社將被邊緣化,不能保證自己的收益。寧肯多花點錢,搭好自己的移動平臺,有自己的技術人員,不能什么都外包,造成出版社的空心化。
三、收攏出版板塊
在移動閱讀時代,用戶是分群組的。傳統出版社要加速“期刊化”,從通過平臺商銷售各種門類的圖書、電子書,轉換為圈定細分用戶,為他們提供細分的閱讀產品,使他們成為類似期刊的訂戶。原因很簡單,圖書是離散的,期刊是連續的,移動閱讀也要走讀者化道路,通過用戶不斷消費來擴大影響力、實現經濟效益。
收縮板塊,表面上看好像是產品減少了,實際上是用戶消費增加了,細分才能更專業。一千個忠實粉絲,勝過一萬個不忠實的用戶,正所謂“有所舍才有所得”。出版社可以通過收縮板塊為讀者提供個性化訂制服務,促使他們連續購買,這樣做,不但不會有用戶的流失,還可以減少維護用戶的成本。
四、產品重新加工
移動互聯網時代是淺閱讀、碎片化、娛樂化時代,長篇圖書不適合整塊搬上手機終端。因此,產品要重新加工,或編輯參與作者創作,從文章長短、話語表述方式上改變調整,從斷句上就要考慮到手機屏的大小,適應碎片時間的手機閱讀。另外,產品不限于手機閱讀,還可延伸到手游;收入不限于付費下載,可含廣告。
從技術上來看,基于蘋果iOS、安卓系統的產品,都要開發。前者付費潛力強,后者基數大,成長性好。
總之,移動互聯網時代給整個傳統的出版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去研究、去適應。
(作者為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