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出版著作權研究所最近發布的“2015年出版市場統計”顯示,在大型書店和中堅出版社的銷售額、營業收入統計中,73家中堅出版社2015年的銷售總額為52184億韓元,比2014年減少了1.3%。
這是韓國出版著作權研究所分析金融監督院公示的時空社、文學村、智慧屋、金寧社等出版社的審查報告結果。分析結果顯示,28家出版社(38.4%)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而45家出版社(61.6%)的銷售額整體下滑。這73家出版社的營業收入為3973億韓元,比2014年的3988億韓元減少了0.4%,有16家出版社顯示虧損。在銷售額和營業收入方面,保持增長的出版社只有17家(23.3%)。為此,韓國出版著作權研究所認為,“收益良好的出版企業只占四分之一,其他出版社的情況日益艱難。”
據21家主要單行本出版社的分析結果顯示,這21家出版社2015年的銷售額為2871億韓元,同比減少了14.9%,營業利潤為155億韓元,比2014年減少了3.3%。其中,15家(71.4%)出版社的銷售額比2014年有了明顯的減少,只有6家出版社(28.6%)同比增長。據分析,這種現象是圖書媒介的變化、經濟不景氣帶來的閱讀率下降(比兩年前下降了8.5%)及讀者購書預算的減少(同比減少了8.4%)等造成的。
然而,包括教保文庫、YES24、阿拉丁等在內的7家大型書店的利潤比前年有了大幅增長。據金融監督院的報告稱,2015年這7家大型書店的銷售總額為15791億韓元,比2014年減少了1.0%,而營業收入則從2014年的215億韓元猛增到369億韓元(增加140%)。這個數據比2014年的122%還多出18%,連續兩年實現了3位數的增幅。
網上書店和大型地面店的營業收入大幅增長的原因是:實施圖書定價制以來,新書和舊書的打折率大幅縮小、圖書定價上升而供貨折扣沒有變化帶來利潤空間的大幅上升。
這一局面引起了出版社的強烈不滿,認為書店“吃獨食”。為此文學村出版社率先拋出了將供貨折扣從60%提高到63%的方案。而書店聯合會也馬上做出反應,表示強烈反對。其實,圖書定價制實施以來,出版社的銷售額和營業利潤一直在遞減,因此提高供貨折扣率也一直是各大出版社面臨的共同話題。
在韓國,定價為1萬韓元、起印數為2000冊的圖書,純粹制作費為1200萬-1500萬韓元,一般以6000韓元的出庫價格給批發商(供貨給地面店),再以6500韓元的出庫價供貨給網上書店。算下來,出版社只有銷完2000冊才能剛好回本。而圖書定價制實施以來,圖書銷量的減少使得1500冊的首印數也成為出版社的負擔。
對此,文學村提出了如下建議:將批發價從60%提高到63%,大型地面店和網上書店的供貨折扣從65%提高到68.5%。書店聯合會的反對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從批發商那里拿到定價為12000韓元的圖書時,如果供貨折扣提高3%,那么就需要多支付360韓元。一本書的利潤空間為3260韓元左右,從中扣除10%-15%(1200-1800韓元)的讀者優惠、租金、銀行卡手續費等各種運營成本后,連人員工資都難以發放,這是社區書店真實的生存環境。在如此險惡的條件下,出版社再要求提高3%的供貨折扣,簡直是雪上加霜,因此業界普遍認為出版界的生存線是60%的供貨折扣。
眾所周知,社區書店是出版生態系的主干,實施圖書定價制的初衷也是為了盤活社區書店和小型書店。而出版社為了自身利益,任意提高供貨折扣的行為顯然極大地傷害了社區書店的心。而最傷心的卻是讀者,讀者很清楚出版是一種“文化產業”,也能理解出版社和書店為收益和生存而針鋒相對的局面,但一直處于靜觀事態發展的狀態。出版社、書店、作者、讀者這出版市場的四大要素中,唯有讀者沒有發言權。實施圖書定價制以來,出版社和書店一直都在表達難以生存的現狀,抱怨讀者不買書。而讀者也有很多話要說,比如沒有了之前的打折優惠,購書小票上的金額比之前高了不少,但他們只能無條件地接受這一事實。
這次正面沖突的始作俑者——文學村,在和大型書店的協商進入僵持狀態后,文學村索性中斷給各大書店的供貨。經過20多天的爭論后,文學村于前幾天恢復了60%的供貨折扣,而據筆者看來這樣的爭論以后肯定會反復出現。
出版社和書店之間的折扣大戰是一場不顧讀者利益的爭論,是之前埋雷今日引爆的結果。如果出版社與書店當初沒有進行不合理的價格競爭,市場就不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也不會讓讀者頻遭損失。出版社和書店存活的根本原因來源于讀者的閱讀需求,雙方要“過日子”無可厚非,但應時刻把讀者放在第一位。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