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描關注
    紙引未來網公眾號

    紙引百科-訂閱號
  • 紙引未來網紙張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客服QQ
    客服QQ:1708923858
    客服QQ:3620323674
    客服QQ:401369780
    客服電話:020-82025252
  • 020-82025252
  • 查看抖音

    利紅系統

    抖音掃碼關注

  • 掌上紙引未來

    微信掃碼

    紙引百科-手機版首頁

    手機版

    紙引百科-紙引行情

    紙引行情

    紙引百科-紙引匯采

    紙引匯采

    紙引百科-利紅系統

    利紅系統

 積分商城 商務中心 |
紙引未來網
快速找貨
紙引未來網-利紅系統

紙引行情-小程序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印刷新聞 ? 正文

英國《金融時報》58年首次易主 被日經新聞5周拿到手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4-02-21??來源:互聯網??作者:紙引未來
核心提示:
日本最大媒體公司日本經濟新聞社(Nikkei)將斥資8.44億英鎊,從培生集團(Pearson)手中買入英國《金融時報》集團(FT Group)。日本經濟新聞社憑借在最后一刻向這家總部位于倫敦的全球新聞機構發出的收購要約,擊敗了競購對手德國斯普林格集團(Axel Springer)。

  該交易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在這個媒體產業劇變的時代為培生集團對英國《金融時報》長達58年的所有權畫上了句號。

  對英國《金融時報》的競購,最后演變成了日本經濟新聞社和德國斯普林格集團之間的一場決斗。兩家集團都急于通過進入英語市場,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地盤。

  斯普林格已經和培生集團開展了近一年的磋商,而日本經濟新聞社參加競購則是在僅僅五周前。不過,兩位知情人士表示,直到這家現金充裕的日本集團達成協議的消息公布前15分鐘,斯普林格才知道自己的交易落空了。

  培生集團前任首席執行官瑪喬麗•斯卡爾迪諾(Dame Marjorie Scardino)曾表示,“只有踩著我的尸體”才可能賣出英國《金融時報》。

  而2013年繼任的范岳涵(John Fallon)從未如此公開響亮地維護培生集團對該報的所有權。

  最近幾年,隨著培生集團專注于鞏固其全球最大教育企業的地位,該集團出售了旗下許多媒體資產,比如法國媒體集團《回聲報》(Les Echos)。

  這一并購交易適逢全球媒體產業急劇變化。傳統報紙的印刷發行量和廣告營收日漸減少。與此同時,數字新秀和谷歌(Google)等大型高科技企業紛紛進軍新聞制作和投遞產業。

  范岳涵在英國《金融時報》總部發表講話時表示:“我們已經到達媒體業的一個拐點……在這個新環境下,確保英國《金融時報》新聞和商業成功的最佳辦法,就是讓其成為一家全球化數字新聞企業的一部分。”

  該協議將使英國《金融時報》與日本最暢銷的財經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同屬一家公司,后者擁有312萬訂戶。

  私人持股的日經新聞社董事長和集團首席執行官喜多恒雄(Tsuneo Kita)表示:“我們的信條是提供高質量財經報道和其他新聞報道,同時保持公平和公正,這與英國《金融時報》的信條非常接近。”

  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萊昂內爾•巴貝爾(Lionel Barber)表示:“編輯獨立是我們的文化中固有的一部分,它代表著英國《金融時報》的真正價值。”

  這筆交易包括1888年創辦的英國《金融時報》報紙、英國《金融時報》網絡版(FT.com),以及《銀行家》(The Banker)和《投資者紀事》(Investors Chronicle)等子刊,但不包括《金融時報》集團位于倫敦南華克橋1號(One Southwark Bridge)的總部大樓和其所持有的《經濟學人》集團(Economist Group)50%的股權,后者出版《經濟學人》周刊。

  英國《金融時報》的業績比許多競爭對手更好,其印刷版和數字版發行量在過去5年增長逾30%,至73.7萬。培生集團昨日表示,英國《金融時報》集團去年為培生貢獻了3.34億英鎊的銷售額和2400萬英鎊的調整后營運利潤。

  昨日,培生集團股票上漲2.1%,收于12.34英鎊。“該公司整體業績不佳,因此處置一項資產顯然是個好消息,”一位銀行家表示。

收購談判過程中,培生集團方面的顧問是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Evercore Partners、高盛(Goldman Sachs)和富爾德(Freshfields)律師事務所。日經新聞社方面的顧問是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和世達律師事務所(Skadden Arps)。

  58年來首次易主

  英國《金融時報》自1888年創辦以來,報道了無數的收購,也描述了自己所在行業一波又一波的整合、資產交換和貪婪大亨。

  然而,盡管外界猜測不斷,但英國《金融時報》自1957年以來沒有更換過東家;那年,已經收購了從地方報紙到Lazard商業銀行等多項資產的英國建筑公司S. Pearson Industries,收購了英國《金融時報》的控股股份,稱其為“一筆穩健、保守的投資”。

  當時的英國《金融時報》是一份三文魚色調的倫敦報紙,其口號是“工業,商業,公共事務”。該報用僅兩個段落的篇幅報道了自身所有權變更的新聞,并以權威的語氣聲明“管理和政策將嚴格保持不變”。

  到了昨日培生集團(Pearson)宣布以8.44億英鎊將英國《金融時報》出售給日經新聞(Nikkei)時,兩家公司的面貌都已經與58年前大為不同——唯一堅守的是辦報之初就確立的編輯獨立的政策。

  1957年,新的東家明白,如果英國《金融時報》被視為受到Lazard銀行議程的影響,集團在該行的投資將招致批評,于是它誓言除了任命該報主編外,不參與編輯部的任何決策。時至今日,英國《金融時報》社評欄頂部仍然印著1888年的莊嚴宣告:“不懼怕,不偏袒”。

  培生集團早已出售了其在Lazard銀行所持股份和其它多項資產,包括蠟像館、葡萄園和電視制作公司,以便專注于全球教育市場,如今它對自己的定位是“世界領先的學習公司”。

  多年來,培生集團一直用這樣的說法為持有英國《金融時報》做辯護,即這家新聞機構屬于“學習”的范疇內。培生集團將英國《金融時報》的內容用于專業教育課程,并獲益于英國《金融時報》品牌的威望。然而,近年英國《金融時報》很少是一個投資重點,投資者也往往質疑新聞業分析師肯多克托(Ken Doctor)昨日所稱的這種“奇特搭配”。

  這些質疑聲在10多年前英國《金融時報》虧損時比較響亮,近年隨著英國《金融時報》數字營收和利潤率增長而有所消退。就在本周,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師克勞迪奧阿斯佩西(Claudio Aspesi)曾表示,現在不是出售的時候:“英國《金融時報》表現良好,該報的前景如果說有任何明確方向的話,那就是在好轉”。

  但是,每當搶眼的東家,如新聞集團(News Corp)的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和亞馬遜(Amazon)的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買下《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等知名報紙時,分析師們就會重新翻出他們的“整體與部分之和”模型。他們提出,英國《金融時報》是一項炫耀性資產,對另一個東家也許更有價值。

  上世紀80年代末,默多克曾買入培生集團的股份,但不久就脫手了。后來,當潛在買家,如金融數據集團彭博(Bloomberg)以及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接洽培生集團的代表時,董事們權衡著自己的職責:一方面是為股東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惦記著履行前輩對英國《金融時報》的編輯自由所作出的承諾。其結果是,英國《金融時報》的未來是范岳涵(John Fallon) 2013年出任培生集團首席執行官以來面對的最敏感事項之一。他主持了一輪全面的重組,同時艱難應對各項挑戰:傳統教科書市場被數字化顛覆、美國教育預算收緊,以及圍繞培生評估業務的爭議與日俱增。

  之前執掌培生集團16年、當過記者的瑪喬麗斯卡爾迪諾(Marjorie Scardino)曾經誓言:“只要我活著就不會同意”出售英國《金融時報》。但范岳涵作出了更為謹慎的表述,他形容FT品牌是培生集團“極為珍視和極有價值的一部分”,但并沒有承諾保留它。

  2012年末,首席財務官羅賓弗里斯通(Robin Freestone)在一個投資者會議上表示:“我們研究了對(英國《金融時報》)的所有權,然后自問,‘我們是該報最好的東家嗎?迄今的答案是肯定的。這個答案以后可能會改變。”過去10年里,培生集團逐步處置英國《金融時報》的外圍資產——從其所持的歐洲報紙權益,到其在富時(FTSE)指數業務和金融數據提供商IDC所持股份——使得最終出售英國《金融時報》在操作上比較簡單。

  然而,培生集團保留了英國《金融時報》在1957年擁有的專業商業雜志,如《銀行家》(The Banker)和《投資者紀事》(Investors Chronicle),以及英國《金融時報》1928年收購的《經濟學人》(Economist) 50%非控股股權(這部分股權不包括在日經新聞交易內)。

  就像培生集團改頭換面一樣,英國《金融時報》在日益數字化的全球新聞市場也自我再造了。當年Pearson買下英國《金融時報》時,這是一份每日銷量不到10萬份的英國報紙。如今該報已成為一款全球產品,擁有逾72萬付費讀者,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數字訂戶。

  在2005年上任的主編萊昂內爾巴貝爾(Lionel Barber)和2006年上任的首席執行官李爾庭(John Ridding)領導下,這份“粉紅色報紙”發展了“數字為先”的經營模式。它原則上對內容收費,開創了一種“計量”在線訪問模式,近年還推出“每小時成本”廣告衡量標準,測定一則數字廣告被觀看的時長。

  這些舉措,再加上去年總發行量增長10%以及不斷上升的盈利能力,幫助說服了日經新聞:英國《金融時報》已成為一個全球品牌,擁有頗有價值的受眾群體和成長型數字業務,在一群依賴印刷版的對手中脫穎而出。

  “英國《金融時報》是屹立于新聞業的跨界冠軍,”分析師多克托表示。

  隨著來自出版業同行和資金雄厚的新生數字對手的競爭加劇,這一說法將受到考驗,同樣將受到考驗的還有一個問題,即新的東家會否尊重編輯獨立。

  分析:日經力求向全球數字新聞品牌轉型

  對日本最大媒體公司日經新聞(Nikkei)的頂級高管來說,收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FT)是他們多年來追求的一筆交易,這種追求的目的是把一個本土色彩濃厚的品牌轉變為一個全球品牌,在朝向數字新聞的轉型過程中生存下來。

  成立于1876年的日經新聞擁有312萬訂戶,已成為日本首席執行官和上班族讀得最多的財經出版物。

  就在達成這筆8.44億英鎊交易的四個月前,日經新聞任命岡田直敏(Naotoshi Okada)出任社長。岡田延續了前任喜多恒雄(Tsuneo Kita)制定的戰略,后者尋求加強日經新聞的數字內容,在2010年推出《日本經濟新聞》網絡版,并投資于生活方式雜志《Monocle》和總部位于硅谷的數字筆記服務印象筆記(Evernote)。喜多恒雄仍是日經集團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

  該公司在海外打造品牌的努力一直舉步維艱,同時艱難應對著日本企業普遍面對的負擔:不斷萎縮且老齡化的國內市場。只有不到30%的日本人擁有股票,導致日經新聞的讀者群較小。根據日本新聞協會(Japan Newspaper Publisher & Editors Association)的數據,日本各家報紙今年3月的總發行量為3970萬份,在過去13年里下降了15%。同期日經新聞遭遇了11%的下降。今年6月,日經新聞的發行量達到273萬份,其中43萬為數字訂戶。

  該報在2013年推出英文版的《Nikkei Asian Review》,以求提高海外知名度,但這份刊物一直難以構建讀者群。

  據知情人士透露,創辦這份英文刊物時,該公司管理層曾表示,日經將成為“一份亞洲報紙,與英國《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完全不同”。此人說,“買下英國《金融時報》與我們一向被告知的理念背道而馳。”

  自安倍晉三(Shinzo Abe)出任日本首相以來,東京股市出現牛市,吸引創紀錄數量的外資投入日本股票,這意味著作為有關日本股票的信息來源,日經新聞的吸引力再度上升。

  正如分析師們所經常指出的,從歷史上看,日本的牛市傾向于從“買什么都行”的戰略漸漸演變到更具選擇性的“炒股高手市場”。長期活躍于日本的基金經理們表示,正是在那個時間點上,日經新聞及其對策劃中的企業公告的報道變得非常寶貴。

  但在昨日培生集團(Pearson)以8.44億英鎊出售英國《金融時報》集團(FT Group)的消息傳出之際,日經內部的一些人士表達了對收購價格的擔憂。

  1600億日元的交易價格將拖累日經的資產負債表;截至去年12月底,其資產負債表上有1030億日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2014年集團銷售額增長4.4%,至3000億日元(合24億美元),凈利潤同比下降10%,至102.6億日元。

?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