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漿槽兩側立著一高一矮兩個身影,一個默契的眼神交流后,他倆便迅速抄起紙簾,利落地彎腰打撈,接著跨步轉身,打撈好的濕紙頁便平整的落到旁邊的紙板上。這是記者6月14日,在涇縣丁家橋鎮曹氏宣紙廠看到的撈紙情景。
這對手法嫻熟,配合天衣無縫的“搭檔”,正是該廠負責人曹建勤和兒子曹立。“古法宣紙制造已經傳承了千年,這項技藝可丟不得!”曹建勤告訴記者,自己的90后兒子加入造紙行當后,更加深感傳統技藝不僅需要“接檔”,更需將古典與現代結合,讓傳統技藝重新發揚光大。
“一身正氣,清白傳家。”曹建勤說,這是祖傳家訓,也是對父子從事造紙的最高要求。

曹建勤在辦公室用曹氏宣紙練書法

曹建勤向曹立講授制紙技藝
傳承千年的“曹氏宣紙”
曹立,今年剛滿26歲。顏色鮮艷的T恤,緊身牛仔褲,愛玩英雄聯盟的他,讓記者很難把他和造紙匠聯想到一起。但當他伸出自己雙手,露出大大小小的老繭時,記者開始對這個過于時尚的小青年有了新的認識。
說起傳承千年的“曹氏宣紙”,曹立立馬打開了話匣子。在他眼里,雖然自己年紀尚輕,但對家族的歷史卻如數家珍:涇縣小嶺是中國宣紙的發祥地,也是曹 氏家族宣紙的發源地,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這里山上青檀密布,山下溪水長流,是古代手工制紙的絕佳之地。清代詩人趙廷輝對小嶺曹氏宣紙業鼎盛 時期的繁忙情景有著生動描述:“山里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壘新墻;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
曹氏宣紙始于宋代,到曹立父親曹建勤這一代,已經傳承了27代。
從小受到父親、爺爺的耳濡目染,曹建勤年幼時就對手工宣紙制造有著獨特的情懷。
“爺爺在世時,每年掃墓,他都會帶著一卷宣紙新產品,祭祀祖宗,報告‘宣紙無恙’。至今這個傳統依然被保留。”曹建勤告訴記者,他的爺爺名叫曹一清,曾經是涇縣小嶺村赫赫有名的撈紙師傅,往年,村里想學撈紙的都得排隊等著到他家拜師學藝。
曹建勤的父親曹人杰理所當然地傳承了曹一清的這一獨門手藝,從14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學習傳統宣紙制作,掌握了原料加工、撈紙、曬紙等關鍵工藝,直 至退休。“一種失傳了兩百多年的白鹿宣紙,也是在我父親的指導下重現于世的。”曹建勤驕傲地介紹,白鹿宣紙屬于精制紙品,其紙質潔白而瑩潤如玉,纖維長且 厚重而有韌性,面滑如蠶絲,受墨柔和。制作技藝十分復雜,選料極為嚴格,紙的暗紋內隱有四大四小八只奔騰的鹿,猶如一幅動感的草原逐鹿圖。

挑紙

包裝成品宣紙
獨特工藝助力縱橫“紙壇”
古法宣紙制造分18道大工序、108道小工序。學會一整套流程,絕非易事。
1980年高中畢業后,曹建勤開始動起了學習宣紙制作的念頭。但起初,曹人杰并未同意。一方面,他希望兒子能夠“學而優則仕”,另一方面他也擔心年幼的兒子經不起宣紙制作的單調枯燥。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憑著一股執拗勁,18歲的曹建勤堅持從給撈紙師傅們打下手做起。每天泡在操作間,夏天無論多熱,都要親自用松針一張張地將待烘焙的宣紙,敷在七八十度的火墻上烘干;冬天不管多冷,都會把手伸到冰冷刺骨的紙槽中,一遍遍練習撈紙,尋找手感。
“一經教子欽身訓,清白傳家佩古風。”這是曹人杰書寫的一副對聯。但就是這樣的兩句話,深深寫在了曹建勤的心里。
如今的“曹氏宣紙”,依然嚴格遵守著千年來曹氏家族的獨特祖傳工藝,嚴格精選青檀樹枝的韌皮和長桿沙田稻草制作的燎草為原料,嚴格采用本地獨有的山溪泉水,全手工精心抄制。其獨有的潤墨效果更讓“曹氏品牌”名聲大噪。
為進一步擴大品牌效應,1986年曹建勤創辦了涇縣第一家私人宣紙廠——紫金樓宣紙廠。3年后他又注冊了“曹氏”宣紙商標。
供不應求的“曹氏宣紙”,讓各地書畫愛好者趨之若鶩。
在眾多宣紙“發燒友”的要求下,2001年他又在在北京文房四寶一條街的榮寶齋附近開設了“曹氏宣紙”專營店,并先后得到啟功、沈鵬、歐陽中石、張仃等一批書畫大師的推崇。

擺列宣紙
與紙結緣的“父子兵”
問及為何不和別的年輕人一樣,選擇創業或者公考等路徑去尋找工作時,90后的曹立也是“曹氏宣紙”的38代傳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家里的老本行就 是造紙,以前看爸爸在車間忙碌,懵懵懂懂地也漸漸喜歡上這項傳統工藝。”他說,畢業后更加堅定了和造紙打交道的心態,老一輩傳下的手藝活必須繼續傳承下 去,這樣才算不負曹氏先輩嘔心瀝血、勵精圖治造好紙的期望。
宣紙的質量好與不好,原材料是基礎,制作工藝是關鍵。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傳承的途徑,只有一個——言傳身教。
曹立告訴記者,兩年前開始,宣紙的每道工序由父親曹建勤邊講邊示范,邊手把手教。“每個動作的輕重、幅度深淺、節奏快慢,爸爸都會帶我悉心體會。”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紙匠,父親的訣竅就是必須吃得了苦,有恒心。
為了使紙張厚密均勻、無塵埃,曹立像父親當年一樣,堅持光手入水,不戴手套之類等保護器具。“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學撈紙,怕壞手就戴手套,但老一輩的 優秀紙匠根本沒有戴手套這種壞習慣。”長期的光手入水,夏天,曹立的手經紙槽里水泡潰爛了,冬天手長凍瘡了。曹立回憶,在冬天,若水實在是冰冷刺骨,自己 就會在水槽邊放一溫水桶,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把手放進溫水桶回暖。
車間里撈紙、曬紙要常年忍受“水深火熱”之苦,這樣的經歷也讓曹立比同齡孩子顯得更成熟。“撈紙是冬天受罪,曬紙是夏天遭罪。”他笑言這樣的生活, 讓自己想胖也胖不了,但正是這“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磨礪了自己的性格,使曹立更加懂得擔當,更加了解一張普通的宣紙凝結了多少造紙工人的辛苦。
因為懂得,所以珍惜。知道紙張背后的艱辛,他覺得自己得為宣紙做出點更大、更新的事情……
造紙“進清華”“入故宮”
5月份,曹氏父子又一次走進清華大學,給學生們講解手工造紙的故事。
有人好奇,他倆憑什么做“教授”,把造紙帶入國內頂尖學府。原來,借助于文化部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習項目,曹氏父子在清華大學開辦了一個“紙纖維藝術實驗室”,旨在解決非遺在傳承過程中面臨如研發能力不足、如何通過設計提升效益等現實問題。
而且,令人稱道的是,近年來曹建勤還曾為國家圖書館敦煌殘卷的修復、永樂大典的重印以及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等建筑物的維修特制過專用宣紙。
而目前,父子倆還在忙活另一件大事,他們希望建設自己的“曹氏”宣紙手藝傳習所。
在他們看來,宣紙從原料到成品的生產周期需要至少一年。而宣紙正是因為對技藝要求嚴苛,才具備了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中之 王”、“紙壽千年”之譽。但目前,制造宣紙的師傅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40歲以上中年人。“開辦傳習所,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既學習造紙理論,又能跟著老師傅 們進行實地實踐。”曹建勤說,這樣能更大范圍的宣傳好古典文化,傳承好經典技藝,培養制造宣紙的接班人。
曹立同樣覺得,比起賣紙,他們更愛的是制造和宣傳本地宣紙。隨著現在文化生活豐富,精神需求多樣,宣紙文化品位的提升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戰,網絡銷售 等對宣紙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如今,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技藝的傳承上,我們還面臨著如何傳承與創新,如何營造出全社會愛護非遺、傳承非遺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