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女孩與古老的四連碓造紙術相映成趣,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這幾日,甌海展館來了不少澤雅當地人現場造紙,從20歲到60歲,不同年代的“紙農”用自己的方式將延續千年的紙山文化傳承下去。
農家樂里設“學堂”,邀請市民體驗
“這種造紙方法,我小時候看過,太懷念了。”76歲的諸葛阿姨生活在市區,在2015溫州國際時尚文博會上看到四連碓造紙術。
“阿姨,您可以來體驗一下。”擱放下紙簾,90后女孩邢逸綿抬頭邀請市民體驗。
果然,不少市民忍不住了,上前撩起袖子嘗試一把。用紙簾兜住紙漿的過程,非常考驗技術和力道,很多人都沒能一次成功。
邢逸綿時不時地伸手做些指導,還向大家介紹造紙的72道工序。她說,她家世代造紙,為了將紙山文化傳承并推廣出去,她阿姨把自家經營的農家樂一部分改造成了青少年體驗基地。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就有學校來春游或家庭親子游,家里的年輕一代都要抽空回老家幫忙。
“家里人通過這種方式,希望為傳承紙山文化做一點小事。”邢逸綿現場邀請市民到基地體驗一番。
“這個?兒不錯,現在年輕人很少知道這門手工技藝了,一定要想辦法傳下去,不然太可惜了。”諸葛阿姨感嘆道。
老爸的手工絕技,女兒看了朋友圈才知道
邢逸綿撈紙的動作相比周作平,略顯“嫩”了些。昨天的甌海展館還展出了一盞盞精美的“無骨花燈”,它們就是出自手工藝人周作平之手。
今年57歲的周作平,20歲出頭就學習造紙,雖然很多年沒再造紙,但拿起紙簾卻駕輕就熟。
“今天我在這里造紙,發了朋友圈,我女兒才知道我會這門手藝,還說要跟我學習。”周作平20多年前就已轉行,他成長的周岙上村現在也幾乎沒有人手工造紙。
用工業代替手工,雖然讓澤雅人跳出了傳統紙業,但傳統造紙工藝也隨著代際延續而為人遺忘。此事,讓周作平一直很“放不下”。一兩年前,周作平有了一個想法,用澤雅竹紙做一些創意性的工藝品。他希望這些工藝品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再反向介紹澤雅竹紙的來源和工藝。
由于澤雅竹紙的質地偏軟,他先利用廢紙板進行創作,最終研究出了沒有骨架支撐的紙燈籠,并在上面貼上自己雕刻的大紅色刻紙。目前,他正在研究如何用澤雅竹紙來做燈,從而實現他推廣紙山文化的愿望。
用紙創造環保家具,圍觀者好想買
環顧甌海展區的整體造型,用紙做的屏風做墻,紙制的展示柜、桌椅、擺件做陳列,這些造型獨特的環保紙家具,都是溫州紙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最新研發的產品。
紙傳公司負責人林天舉將一本高35厘米、寬15厘米的“書”,拉開來,繞一圈便成了一張紙凳子;再將一本帶有凹凸、更為厚實的“書”打開,就成了一張紙沙發。在他忙著“變魔術”之時,在一旁觀看的人已驚呆。
每隔一小會兒,便有市民上前詢問價格。“這張紙凳子100多元,那張紙沙發需要定制,價格會高一些。”林天舉耐心回答。
林天舉并非甌海人,但在甌海創業十多年,對紙山文化更是情有獨鐘。“幾十張紙最多也就幾十元,但給它一個造型,就可以變成幾百元甚至幾千上萬元。”林天舉說,溫州造紙,不僅要提高產能和環保性能,還要提升藝術價值,溫州紙文化才能長久傳承。
林天舉介紹,溫州是紙的故鄉,曾創造出蠲紙、皮紙、蠟紙、草紙等,可惜的是蠲紙的技法已經失傳,目前他正配合甌海區“指南針計劃”,修復蠲紙技法,并以澤雅竹紙為材研發更多新產品,繼承和創新溫州紙文化。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