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源整合力度加大
2017年,全球經濟難有質的變化。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斯蒂芬·羅斯曾預言2008年由美國引爆的此輪危機要到2025年才能走出谷底,為此“人類會經歷一個將近20年的(經濟)下行期”。雖說這只是一家之言,但對嚴峻形勢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總比缺乏必要的準備要好。
互聯網終端閱讀、互聯網金融、條形碼、二維碼等信息采集方式的迅速普及將進一步擠壓印刷市場,讓印刷產能過剩的矛盾更顯突出,這就決定了行業整合的力度必然加大。具備現代服務理念的企業、融合新技術滿足市場需求的企業、憑借獨門絕技征服消費者的企業有可能脫穎而出,而那些依舊在“曾經讓他取得偉大成就之路(上)繼續前行”的企業會如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所說的那樣“陷入最深的誤區之中”,直到被時代無情地淘汰出局。所以,企業關張、設備轉讓、投資人出逃的新聞可能會更多地出現在2017年的相關報道中。
環保要求催化結構調整
出于環保要求,對印刷業試行VOCs排放收費的政策在各省區市已經漸次落地,客觀上成為加速產業結構性調整的催化劑。無論是選擇購買設備做排放治理還是采購相對環保的印刷原輔材料,都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在供大于求、向客戶加價無望的背景下,要求印刷企業自我消化這塊新增成本無疑將擠垮相當一部分缺乏能力的弱小企業。
2016年年末,廣東、上海等地的環保部門限令缺少環評的印刷企業先行停產整頓已經讓許多單位無所適從。對比重極大的中小型印刷企業來說,不尋思著做有特色的市場補缺者,繼續隨波逐流肯定會被淘汰,因為已經逼到眼下的環保部門不會容忍企業回避去留問題。除了需要渠道反映行業的真實情況,對企業來說,要么是投資治理,要么是主動退市,在這兩者間,與其讓別人為自己做主,還不如自己做主,關鍵在于比較利弊,兩者相權取其輕。
與此同時,出于降低生產成本的考慮,部分企業的轉移也將成為2017年一種特有現象。伴隨企業搬遷,印刷業區域重組的力度勢必加大,北京、上海等原本印刷業發達但收費標準偏高的地區的印刷總量將會逐漸下滑,而內陸部分省份的印刷產值將會有所上升。事實上,這樣的轉移工作在2016年下半年已經出現,相關案例顯示,轉移不光牽涉到設備搬遷的開支,在新地區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也需要時間的積淀,而更大的支出則在于解除不能隨同遷移的員工的勞務關系,確保這一過程的和諧穩定是不容忽視的大事。
成本消化 尋求重新定位
2017年,印刷企業所面對的必然是經營壓力繼續加大,投資回報收縮。自2016年年末開始出現的原輔材料反彈式漲價、環保治理導致的成本上升,甚至小幅為員工增資等,都會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企業獲利。但這也是一種常態,唯有企業自身采取各種方式加以消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望、猶豫、選擇后,企業在由生產型向現代服務型轉變方面已經到了必須拿定主意的時候,必須在重新定位企業發展方向上做出自己的決斷。其中,從企業人力資源的現狀出發,強化企業現有特色是最為關鍵的一條,在開放競爭的印刷市場上,只有“唯有我能做”,才不怕風吹浪打。
總之,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高歌前行還是悲哀出局,路在每家企業自己的腳下。
嶄新印刷群體 初現端倪
2016年,以印刷板塊上市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的升級轉型工作已初現端倪。這些企業頻頻出招,開始顯山露水,或是利用自身資本優勢圍繞主打產業急速膨脹,或是在原有基礎上持續延伸產業鏈,或是在本已富有特色的產品上繼續深耕,或是積極與創意設計、多媒體等新元素相融合……盡管路數不同,但發揮印刷業傳媒作用、文化特質的理念沒變,它們或許代表著中國印刷業的未來。
到“十三五”末,中國應該形成這樣一個嶄新的印刷群體,即以規模型企業為引領,一大批具有特色的中小型企業相追隨,采用符合綠色生產標準的原輔材料、突破原有相對單一的印刷載體,真正邁進世界印刷強國的行列。對此,我們既憧憬著,同時也努力著。
當然,2017年整個行業可以期待的另一個變化是數字印刷、柔性印刷等相對環保的工藝推廣速度將會加快,伴隨時間的推移,這些新工藝在印刷總量中的占比也將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