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任務多
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綱要”提出今后5年發展的目標之一。“綱要”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期間,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綱要》具體指出了了GDP能源消耗占比、空氣質量、飲用水和各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具體要求。這一量化的指標,讓環保產業發展步伐加速,為環保行業注入新的動力。
年初,十三五綱要的發布,已然為2016全年環保行業的發展奠定了主基調。雖不如“水十條”、各種“GB”那樣來的更加徹底,改變得更加真實,但卻是開年一重鑼--2016,環保產業開場熱!
供給側,制改革
16年4月供給側改革指導意見出臺,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供給來促進經濟增長。對于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
意見從強化約束、嚴格準入、深化治理、創新驅動等方面,提出環境保護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重點部署推進去除落后和過剩產能、促進提高新增產能質量、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完善政策支持等4個方面,為節能環保這一新產業注入了新的力量。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環保業的改革,也是全行業的改革。此次改革不同于以往自上而下的教鞭催人,逐層逐級的落實方案。但改革一起,倒逼治理企業自身技術升級,倒逼污染企業治理環境需求迫切。同時,這也是市場經濟對環保產業的一次考驗。至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不再對立?接受檢驗吧,環保人。
G20藍,環保熱
16年9月初,聚焦中國杭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舉行。以推動已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尋求合作并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的G20的召開,當然少不了對我過環保行業的影響。
首先是在大氣治理方面:參照APEC期間,環保部排除15個督查組加碼大氣質量監管,此次“G20”峰會也將在環境質量上重拳出擊大氣治理,受益方向包括:VOC、清潔煤技術改造、超低排放和生物質綜合利用等;(2)污水治理:江浙地區作為印染大戶,廢水治理問題首當其沖,G20有望推動江浙滬聯防聯控治理水污染,受益方向包括: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污水的治理及監測領域;(3)PPP:預計G20有望衍生大型PPP項目,央企和民企將率先收益。
G20的召開帶動經濟的發展毋庸置疑。經濟的發展趨向綠色,綠色經濟又是環保產業發展的興奮劑。我們提倡綠色經濟,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形式。是我們環保人的新機遇。
河長制,落實責
2016年12月,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河長制,解決了長久以來有人問責、無人負責的流域環境治理問題,只有真正吧責任落實到個人,才能更好的監管河流污染。其次,河長制解決了河流治理"一刀切"的無腦策略,一河一治,一河一策。對癥下藥,才能更高效的分配力量,更有效的治理河流。同時,政策也拓寬了公眾參與的渠道,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保護河湖的良好氛圍。河長制的實施,進一步加快了生態環境治理的腳步。
河長制不是簡單的責任落實,分段治理。不是單純的在河邊掛起告示牌。不是所謂的全民參與,監督治理。新形勢下,我們更加需要的是大數據對流域水體的監測,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對河湖的綜合性治理,以根除黑臭水體。
總結
2016年,是環保行業的“紅海”。政策形式倒逼產業升級,不進則退。技術更新迭代,優勝劣汰。市場機制改革,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