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出版的美國童書《神奇校車》
什么樣的童書才好看?家長的選擇當然很重要,不過,關鍵還在于孩子是不是喜歡。如果孩子翻一翻就放一邊,或者說,在家長的誘導、引導、指導下,勉為其難地親近一下國產童書,過后依然捧著引進版童書津津有味地讀、不厭其煩地講,結果還是一樣的。此種“強制性引導”,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產與引進畸輕畸重的問題。
這些年,我給兒子購置了相當數(shù)量的童書,一開始也并無畛域之分,國產童書與引進版童書都有,想著也應該讓兒子從小了解腳下的這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畢竟,無論是從傳統(tǒng)文化,還是從民族情感,亦或是從地理風物等等,都有必要打一點“童子功”,在生命的初始階段多一分“同情之了解”,“吾國吾民”嘛!
而當我一頁頁翻開這些童書時,很快就察覺到問題的所在,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想得很美”,太主觀,先入為主了。
其一,國產童書普遍存在教化大于浸潤的毛病。我不是反感教育,也不是不接受某種必要的教育,但是,如果我們的童書完全無視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接受程度,而總是搞一些空泛、虛浮的灌輸,未免簡單化了。很多時候,孩子們更習慣從微觀認識世界,而不是一上來就將成人世界的東西傳遞給他們。不客氣地說,即便是一些國內的名家,往往也嚴重缺乏童趣,筆下的人物多是一些“小大人”,難以進入孩子的世界。
其二,部分國產童書中呈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也與現(xiàn)代世界有些隔膜,很難獲得孩子的共鳴。傳統(tǒng)文化當然是中國人的精神所在,但也應該把故事講好,有些已經(jīng)明顯不符合現(xiàn)代理念的東西,該“斷舍離”的一定要有甄別,決不能原樣端給孩子們。在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傳統(tǒng)文化也該與時俱進,而不能繼續(xù)株守過往的觀念與意識。即便是享有盛名的臺灣版《中國童話》,小朋友接受起來也并容易。
比如,同樣是講勵志,《不一樣的卡梅拉》涉筆成趣,將探險、成長與趣味溶于一爐,孩子就會快樂閱讀,并從中受到教益,而不會感覺到枯燥乏味。還有《丁丁歷險記》,里邊的知識點并不少,但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很好的與故事結合在一起。
其三,國產童書在對外部世界的講述時也缺乏精細和準確,往往過于粗枝大葉,沒有細節(jié),沒有趣味,沒有體貼。花兒是怎樣開的,為什么每一片樹葉都不相同,小動物是怎樣生活的等等,都應該有細致的描摹。像經(jīng)典的《神奇校車》,書中的探索精神、想象力以及對每一個領域的透徹了解與精準刻畫,至少國內還無人能及。事實上,在“賺快錢”思維導向下,也少有人去下那番功夫。
其實,國產童書并非完全做不到這些,像江蘇出版的期刊《東方娃娃》往往會令人耳目一新。遺憾的是,與引進版童書相比,國產童書仍嫌單薄,缺乏經(jīng)典與精品。這一方面與創(chuàng)作者、出版商的急功近利有關,也與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將成人的世界灌輸給孩子的理念有關,忘記了孩子的世界完全可以有更輕松的打開方式。
作為一個教輔出版大國,即便有些機構比較重視這一塊內容,往往也只是看到了童書的“錢景”,而不是嘗試著與孩子平等地談談。太多的“屠龍刀”下,不僅趣味盡失,也不可能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