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無論是媒體之調查還是網民之建議,大抵都認為應該提倡電商使用環保包裝,民眾理性購物,要將快遞包裝進行二次利用等等,這些建議對于消除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裝來說都是好的,方向也是對的。
但仔細想想,如今社會,又有幾起備受詬病的事情能夠靠倡議能夠解決好的,遠的不說,就拿最近再次被重提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果不是國家層面出臺嚴厲的問責機制,光靠環保人士的倡議有用嗎?估摸著到現在,藍天碧水早就成了一種奢侈。
因此,我們不能寄希望于倡導和抵制,更不能依靠民眾理性購物和建議電商使用環保包裝來消除快遞包裝成垃圾的隱患,而應該建立責任制,鎖住快遞包裝的源頭。
環保法中不是有針對污染源追責和環保標準嗎?同樣,作為電商平臺,對于快遞包裝垃圾處理負有不可推卸的第一責任。國家有關監管部門特別是環保部門,針對快遞包裝垃圾這一新情況,應該立即著手建立相關機制,比如要求快遞業必須使用環保包裝袋,電商平臺對于推廣和日常檢查電商是否使用環保包裝袋負有直接責任。比如出臺快遞包裝強制性標準,再比如按快遞到達區域進行劃分,消費者每接收一個快遞就必須交付相應的環保費用等等。
當然,不僅要建立起對電商平臺、電商的相關約束機制,更要賦予地方監管部門相關起訴權,當快遞包裝成為垃圾影響當地環境時,政府有關部門即可向電商平臺進行起訴、索賠,讓那些不依法依規使用環保包裝的商家有種灼痛感。如此,快遞包裝環保化還會成為社會性問題?
總而言之,快遞包裝垃圾是隨著電商快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監管部門不能等閑置之,而應該主動作為,讓社會輿論不再焦慮,應該在電商、電商平臺、消費者之間劃定責任界線,出臺相關追溯機制,可以得到“輿論先行,措施后到”的管控,而非最終淪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