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社區報,就是服務于城市中的社區讀者、強調其歸屬性和認同感的報紙。社區報的發展在國外早有先例,美國報紙約有9157種,其中全國性報紙10多種,城市主流日報約800多種,其他的多為社區報。社區報的發展,與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程度息息相關,比如美國的社區報的贏利模式就是在二戰后城市化和郊區化的浪潮中逐步成熟起來的。當前,我國也在大力推行城鎮化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社區報真的是一種與時代發展相契合,值得大力推廣的報紙類型。
從可行性上看,社區報特有的分眾發行的特點也與當前流行的碎片化、分眾化的閱讀趨勢相得益彰。都市報市場競爭本質上是同質化競爭,一個城市可以同時有幾份報紙發行,但所報道領域是同一個,同一個事件往往有幾撥記者同時進行報道,所爭者在于見報時間的快慢。而社區報則是以差異化為制勝的法寶,所報道事件有著鮮明的地域性,受眾也主要以社區居民為主。李普曼在其《公眾輿論》中就曾指出:“無論何地出版的每一種報紙,都應在一定程度上履行‘家鄉的印刷日志’這一功能。”社區報顯然比綜合性傳播媒介更適合擔任這一功能。從目前的實踐看,只要社區報的新聞工作者能夠不拒小事,躬身為社區居民服務,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溝通居民信息,聯系居民情感的紐帶,社區報一定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然,報紙必須有廣告的支持才能生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廣告企業漸漸從粗放式的傳統營銷,向精細化的直效營銷轉變。社區報可以對目標消費群進行精細化管理,同時,社區的封閉性和住戶的集中性,為直效營銷在社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遠來看,社區報很可能成為報業發展的下一桶金。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小小的社區報能不能真正撬動報紙這個大產業,成為報業下一步轉型發展的方向,目前還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我國城鎮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們對社區報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適時地開墾這塊處女地,一定可以為報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為文化產業提供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