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網購狂歡剛過,快遞包裝垃圾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不少環保組織與人士呼吁民眾對快遞過度包裝說“不”。然而,現實生活中,類似一袋洗衣液竟受到氣泡袋、氣泡枕、紙箱、膠帶等層層“保護”的快遞業過度包裝,卻受到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青睞。這一反常現象,凸顯出全社會亟需對快遞業過度包裝現象進行糾偏。
網店對快遞商品進行層層保護,表面上看,是為了使消費者所購商品不受損害,但這種過度包裝除浪費資源外,更是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嚴重污染。國家郵政局今年10月發布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5年共消耗快遞運單約207億枚、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封套約31.05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膠帶約169.85億米、內部緩沖物約29.77億個。這其中,僅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些包裝物大多屬不可降解材料,無論是對其進行填埋處理還是焚燒處理,都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過度包裝之害顯而易見,為何其卻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呢?具體原因可能五花八門,但從流通渠道而言,其與包裝材料生產企業、網店、快遞企業、網購買家等四大環節都有關。以網店為例,為能獲得買家“包裝嚴實精當”的好評以及降低快遞企業暴力分揀的破壞率,一些網店的快遞包裝越來越“高大上”,幾乎每個包裹都是氣泡袋、氣泡枕、報紙、泡沫板、包裝盒等齊上陣加以保護。加之,在綠色包裝材料的成本大大高于“不綠色”材料的當下,在未出臺強制性規定前以及監管疲軟的情形下,網店往往揀便宜的買。
令人欣慰的是,推動快遞綠色包裝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并引起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比如,今年8月,國家郵政局專門出臺了《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快遞行業走綠色物流路線,提高快件包裝領域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包裝耗用量,減少環境污染,這無疑為中國快遞指明了綠色化、減量化和可循環的發展方向。事實上,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企業,已在研發、采用各種綠色環保材料開拓出一片新天地。比如,浙江寧波一家企業研發的由玉米淀粉制成的新型快遞填充材料,埋到土里會自然分解成“液體肥”,而其成本僅為塑料發泡物的一半。
不過,由于公眾環保意識較弱、快遞公司主動回收意向不強,特別是綠色包裝標準滯后等諸多問題的制約,中國快遞真正邁上綠色發展的軌道尚需繼續努力。除了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加強對快遞員的文明分揀與包裝培訓,建立完善的包裝垃圾回收體系,對快遞垃圾進行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外,最為關鍵的是,應盡快出臺快遞業綠色包裝標準,對相關法律法規補強補漏,設置程序、門檻,將有毒、有害、過度豪華的包裝物擋在快遞行業門外,并對違規者進行嚴厲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