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表示,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此前7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中首次提出“抑制資產泡沫”,是從降低企業成本角度討論,本次會議首次將貨幣政策與抑制資產泡沫聯系起來。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評論文章稱,最近連續十多天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持續顯著上升,資金出現緊張,似乎印證了市場之前的關于流動性的一些判斷。
文章分析,自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各國就利用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達成共識。經過了寬松之后,貨幣政策空間也不斷受限。因此,在今年G20杭州峰會上各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即僅靠貨幣政策不能實現平衡增長,在強調結構性改革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現在應該強調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支持。
這是全球量化寬松政策可能發生轉變的一個大背景。近期以來,美日歐的貨幣政策同時出現收緊的跡象,尤其是美國即將加息的概率大增,也就是說,全球央行正在采取行動停止繼續加碼量化寬松政策,全球流動性拐點似乎正在形成。英國新首相特蕾莎警告稱,量化寬松政策對儲戶和領養老金的人產生負面影響,而僅有利于富人。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也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表達了十分不滿的態度,隨著特朗普獲勝的幾率上升,美國市場正在發生收縮和動蕩。
在這一全球趨勢之下,當美國等央行收縮而如果中國不采取行動的話,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就會加大,近期人民幣持續的貶值以及資本流出已經反映了這一問題。但是,貨幣政策改變的根本性因素是“抑制資產泡沫”。
文章認為,為了完成抑制資產泡沫這個任務,必然會采取針對性的貨幣政策,各地調控措施已經出臺,針對二套房的按揭政策也大幅收緊。與此同時,針對開發商的融資購地也作出了種種限制。但是,這些傳統的調控措施僅僅能控制住市場(或者說凍結市場),卻難以改變市場預期,因為市場認為寬松貨幣政策必然會推動資產價格膨脹。
此外,中國自去年年底以來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仍需努力,但在擴大總需求方面比較積極,而偏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持這種局面。所以,我們看到,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等任務接下來還需發力。
文章指出,為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了抑制資產泡沫,貨幣政策就有必要堅持穩健的狀態。當然,中國依然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就要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這個合理充裕,不應是會釀成資產泡沫的程度,而是針對實體經濟而言不會收緊。從這個意義上講,接下來主動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流動性本身可能會受到影響,即避免資金繼續“脫實向虛”。
在一系列利好數據的支撐下,中國應該繼續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鑒于目前的資產泡沫與越來越高的債務率,依靠信用擴張維持經濟增長的做法已經沒有空間。因此,貨幣政策的目標要維持宏觀經濟穩定,從這個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本身會提高市場的出清風險,流動性本身會產生避險效應,希望流動性繼續泛濫而支持投機的想法應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