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天8000紙令,全年逾100萬紙令,廣西民族印包集團深知技術實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不斷在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兩方面發力。記者了解到,原來大多設備都是進口,通過自身技術進行機臺改裝,現在基本能實現國產代替進口。廣西民族印包集團副總經理徐漢業表示,這種方式在為企業節省資金的同時也彰顯了技術實力。同時,廣西民族印包集團還對生產流程進行了革新,一種膠左裝訂八開測試卷的方法已經在去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與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相比,我們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也在努力保持平穩發展。”盧佑祥說,處于欠發達后發展的地區,廣西民族印包集團精品出版物相對較少,高端印刷也有一定的向外流失,但隨著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出版“東風工程”的資金扶持以及自身的技術改造,廣西民族印包集團的市場前景廣闊。
面對東盟的地緣優勢,走出去也將成為廣西民族印包集團的重要驅動。“我認為走出去是兩個概念,一方面是按照‘一帶一路’戰略將企業多余產能向東盟國家轉移,到那邊辦廠;另一方面則是承接東盟的印制訂單。”盧佑祥說。
“立足廣西,輻射周邊地區,承接東盟,打造成為廣西一流的印刷企業。”這家總資產達4.5億元的老國企,目標其實已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