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書?對于一個個體而言,讀不讀書,和個體的幸福與個體的價值有必然關系;對于一種文明,一個民族,一個集體,讀書少意味著落后。因為一種集體意志、民族記憶與民族凝聚力的突顯和傳遞,一種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都離不開文字,離不開書。
筆者因為有緣專訪過傅惟慈、瞿林東、葉嘉瑩、王寧、樓宇烈等文化名人,我們談的核心話題就是讀書。
傅惟慈老人是一個語言學教授,還是翻譯家、音樂和攝影發燒友、集藏癖患者。他說他的一生鐘情于書。因為讀書就是看看別人的生活,就像看看別人的花園,這樣可以有效豐富自己的人生。瞿林東說得更仔細,從人類延續角度說,人要讀書,文明要傳承下去靠的就是書,怎么可以在我們手里斷掉呢;從社會發展,啟發民智角度說,只有讀書才能增加智慧。
葉嘉瑩先生直接談如何讀詩,讀詩是一種交流,是我們和作者生命的交流和感發。她說她不能設想沒有詩的生活。王寧先生則強調經典書一定是要讀,在讀經典書之外才是泛覽。
樓宇烈在給我的書上寫了個對聯: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活讀書,就是講究讀書方法,注意書和實際問題的結合;讀活書,就是沈從文說的讀生活這部大書,這樣兩廂結合,我們才能因為讀書而活得更好。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就是死讀書;不能結合現實問題,只在考據辭章,此之謂讀死書。
所學有所用,我想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本義。否則一遍遍重復學習自己學過的東西,樂從何來?我認為,讀書便是學,盡管學未必要讀書;習是橋梁,樂是目的。也就是將學習所得付之實踐,給人帶來價值感和愉悅感。這才是讀書的趣味,若得真味,談什么為什么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