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描關注
    紙引未來網公眾號

    紙引百科-訂閱號
  • 紙引未來網紙張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客服QQ
    客服QQ:1708923858
    客服QQ:3620323674
    客服QQ:401369780
    客服電話:020-82025252
  • 020-82025252
  • 查看抖音

    抖音掃碼關注

  • 掌上紙引未來

    微信掃碼

    紙引百科-手機版首頁

    手機版

    紙引百科-紙引行情

    紙引行情

    紙引百科-紙引匯采

    紙引匯采

    紙引百科-智慧熊

    智慧熊

 積分商城 商務中心 |
紙引未來網
快速找貨
紙引未來網-智慧熊小程序

紙引行情-小程序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印刷新聞 ? 正文

中國經濟的韌性何在?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0-11??來源:互聯網??作者:紙引未來
核心提示:
   今年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一文中,提出了兩點關于中國經濟運行的中期判斷:一是“L形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二是“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由于是預判,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到底如何認識這兩點呢?尤其是“經濟韌性”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些先驗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所以我選了日本,理由是在經濟增長路徑上,中日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中日文化傳統近似,都是高儲蓄國家,同樣采用過出口導向型戰略等,更為重要的是,兩國的經濟起飛均得益于“人口紅利”,在適齡勞動力人口比重的上升階段,都獲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長。甚至可以說中國經濟近30多年的經歷,日本都曾走過。     接下來,就是如何對比的問題,按照蔡昉和陸旸的研究:中國在1980-2030年的人口結構變化特征與1960-2010年的日本極其相似,其中在1990-1995年之間,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下降,人口撫養比上升;中國則是在2010-2015年期間,同樣也出現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下降,人口撫養比上升的局面。而如果將2010年的中國與1990年的日本進行對標的話,確實有太多相似之處,但這些相似背后,還存在差異來證明中國經濟的韌性空間。     人口紅利衰減
  還有一定的緩沖空間     1990年前后,日本的15-64歲人口占比達到峰值69.9%,而中國在2010年前后,其人口紅利峰值為74.4%,比日本高出4.5個百分點。日本的老人撫養比在1997年就超過兒童撫養比,即日本在人口紅利觸及峰值后不到10年的時間,其老人數量就超過了兒童數量。     中國什么時候出現這種局面的呢?按照蔡昉和陸旸的推算,是2025年發生,即在人口紅利觸及峰值后到真正變成老齡社會,還有15年的緩沖期,比日本整整高出一倍。所以,雖然中國的人口紅利已開始衰減,但由于紅利基礎和人口結構等原因,人口紅利衰減還有一定的緩沖空間。     資金運用空間和效率
  還有優勢     1995年,日本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達到峰值,當時全球20%的增長來自日本,同時日本也占用了40%左右的全球貨幣供給和融資——即用了兩個單位的資金產生了一個單位的產出(實際上日本從1970年以來至今,占用全球貨幣及融資的份額是其對全球經濟貢獻的2倍的規律維持了45年)。     對應2015年的中國,為世界貢獻了15%的經濟成果,但占用全球貨幣供給的30%和20%的融資,其占用融資的份額與其產出貢獻的份額相當,并沒有出現日本“2:1”的情況。由此來看,中國經濟在資金運用空間和效率方面還是有優勢的。     調整期的經濟增速基礎高     如果以10年為間隔計算,日本在1961年至今的55年間,大致經歷了高速增長、中速增長和低速增長三個階段:1961-1970年年均增速為9.3%;1971-1980年和1981-1990年約4.5%左右;1991-2000年降至1.1%;2001-2010年0.8%;2011-2015年只有0.7%。     而中國則剛剛完成高速增長階段——1981-1990年平均增速為9.4%;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約10.5%。按照2020年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再結合2011-2015年的實際增速,估計中國經濟2011-2020年的平均增速仍有保持在6%-7%的可能。說明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時間要遠超日本,雖然未來是“L”形,但就像權威人士說的,“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類似的證據就不一一列舉了,在可比口徑下的中日比較后,權威人士做出的“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判斷,是能夠獲得數據支持的。雖然讓我們不安的是,日本經濟的“失落”確實是在人口紅利衰減后開始的,期間當然還有日本政府誤用經濟政策的因素,但在1990年,日本的人均GDP就已經超過了2.5萬美元了,因此,日本是在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后,才開始進入中低速增長期的,所以即便是宏觀經濟陷入長達20年的“失落”,但日本民眾的微觀福利受損程度相對較小,即日本民眾的生活并沒有因為宏觀經濟的巨變而出現“不安逸”。     中國人均GDP在2010年超過4500美元,到2015年進一步超過7900美元,雖說增速很快,但仍然大幅低于日本1990年前后的水平,而且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人口紅利衰減帶來的調整期內,如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由此進一步引申出,經濟韌性空間如何效率最高地應用問題。     例如,上文中日對比中的一對指標——兩國貨幣供給和融資在全球中的占比,日本這兩個指標基本一致;而中國這兩個指標進入本世紀以來,就逐漸分離,2010年開始加速分離,目前貨幣供給比重較融資占比已高出13%以上,與此同時,股市、房市等資產泡沫情況頻繁顯現,但“樹不能長到天上”,而中國貨幣供給量和實體經濟獲得融資量之間不斷拉大的差異,恰恰表明中國經濟內部運行方面存在不小的問題,該問題如果得不到盡快糾正的話,中國經濟韌性的空間就存在巨大的浪費。     再例如,由于我們在經濟換擋的同時,還肩負著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重任,因此,就客觀上造成“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的局面,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個問題——還要不要經濟增速,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清晰的認識,同樣也是在浪費本就有限的韌性空間。     綜上,由于經濟韌性的客觀存在,才給了我們“‘退一步’為了‘進兩步’”的機遇期,但圍繞著經濟韌性,“問題也都擺在那里”,雖說“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但究竟吃什么飯,走什么路則需要盡快形成廣泛的共識,因為經濟韌性是有時效的。
?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