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偽標簽是打擊和防范假冒商品的重要手段,而記者調查了解到,看似“高技術”的防偽標簽卻能在網上輕易購買:一個防偽標簽只需不到一分錢,二維碼防偽的掃描結果可隨意修改;一些假冒商品加上防偽標簽驗證,竟然成了“正品”。
大多數消費者沒有識別商品真偽的“火眼金睛”,原本以為借助防偽標簽可以去偽存真,沒想到防偽標簽本身就真偽難辨,甚至淪為假冒偽劣商品魚目混珠的通行證。如此不設防的防偽標簽,讓消費者情何以堪?
假冒偽劣商品是消費者心頭大患,更是不少知名品牌生產企業揮之不去的痛。以五常大米為例,據稱其年產量至多105萬噸,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橫行無忌的冒牌貨不僅讓消費者上當受騙,且侵害了正牌企業的利益,擾亂了市場秩序。防偽標簽一度被寄予厚望,希望它成為有效遏制假冒偽劣產品的“防火墻”——防偽標簽就像人的身份證,一物一碼可溯源,通過它可以查詢到某個商品從生產車間到銷售商家乃至消費者手中的軌跡。可惜,本是防堵假冒偽劣的技術手段,卻淪落到自身要打假的地步。
據報道,防偽標簽市場上造假手法多樣,商品上用哪種防偽標簽,很快就出現對應的造假產品,甚至曾經出現假冒的查詢防偽標識后臺系統。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苦,陽澄湖大閘蟹體會最深。近年來,陽澄湖大閘蟹用上了防偽標志,未曾想,山寨蟹貼上了山寨的防偽標識繼續肆無忌憚地橫行,去年就出現了“防偽戒指滿天飛”的現象。所以,防偽標簽生產企業必須不斷加強研發力量,在提高防偽標簽本身的技術含量上下功夫。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防偽標簽制作公司在利益驅使下,既防偽又造假,使得這一市場亂象叢生。就像火藥一樣,同一個技術,既可以造福于人,也可能危害社會。防偽標識屬于維護正常市場交易秩序的特殊產品,這個生意不是光沖著錢就能去做的,企業應當增強自律意識,否則,恐怕會出現更多“賊喊捉賊”的尷尬局面。即便是單從做生意的角度出發,防偽標簽市場前景廣闊,但如果制售假冒防偽標簽的亂象不能及時扭轉,廣大消費者喪失了對防偽標簽的信任,那么距離這個行業的凋零也就不遠了。就像拉菲一樣,超高的利潤讓假拉菲層出不窮,但假貨一多,也斷送了這個原本處于上升期的市場。
針對防偽標簽生產的亂象,人們不禁要問:監管去哪兒了?防偽行業目前雖然有許可證制度,但不夠嚴格。據統計,目前,擁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防偽產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數量僅為300多家,但實際上,全國有超過5萬家企業從事防偽印刷業務。目前的《產品防偽監督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對假冒防偽標識違法違規行為難以形成有效遏制。此外,目前我國涉及防偽行業監管的部門不少,主要有質檢、工商、公安等,某種程度上可能存在“九龍治水”、責任分散的問題。
由此看來,要終結防偽標簽不設防的亂象,亟待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盡快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減少監管盲區。與此同時,質檢、工商、公安等監管部門要加強協作,在源頭上對生產企業進行閉環監管,嚴格準入制度,對生產過程及產品流向實施全流程監管和全方位監控,并加強對造假企業的打擊力度,加大震懾力。
百密或許亦難免一疏,最有效的防偽標簽還是在每個商品生產者、銷售者的心里。唯有大家確立起對法律法規、行業規則的敬畏,賺錢時堅持賺良心錢,才能真正樹立起一道防偽的銅墻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