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作家楊挺、包頭師范學院教授張偉來到了全民閱讀“紅沙發”系列訪談現場,就包頭的文化融合與傳承和現場讀者展開了深入交流,并指出在多元文化的帶動下,包頭自發組織的民間讀書會越來越多,人們對讀書的渴望,將帶動全民閱讀的推廣工作。
嘉 賓:作家 楊挺(中) 包頭師范學院教授 張偉(右)主 持:包頭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程靜柳
書博會點燃文化激情
在楊挺看來,包頭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從古至今經歷了數次大規模的遷徙,從而造就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多元移民文化。=
正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當前包頭市已經擁有各類讀書會300多個,這些蓬勃興起的民間閱讀組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全社會倡導全民閱讀,為營造“書香鹿城”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全面閱讀”理念的倡導下,包頭市參與閱讀的人群不斷增加,各類別具特色的書友會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讓很多愛讀書的“讀書人”積極地辦起了讀書會,碰撞思想,以書會友。
“近年來包頭自發組織的民間讀書會越來越多,這也表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文化需求開始旺盛。”張偉說道。
此次書博會來到包頭,讓人感受到,傳統草原文化與當代圖書文化的充分融合,現代工業文明與綠色生態文明的相得益彰,華夏多彩生活與地方民族特色的相映生輝,也令人清晰地看到草原兒女不斷增長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楊挺說,文化其實就是生存環境造就的生活習俗和審美標準。包頭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它的文化是包容的、多元的。本次借助書博會迎來各方賓客,包頭的文化激情已經被這次書博會再次點燃。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活力源泉,一座新興之城必將依托文化、回報文化。在第26屆書博會的品牌影響下,
讀書會搭建文化交流橋梁
一座文明的城市,必定是讀書人的城市。“包頭這座城市的書香建設,與它的歷史和文化是分不開的。”楊挺說道。
在第26屆書博會期間,余秋雨、蔡志忠、曹文軒等多位文化界名人來到包頭,通過講座等活動,與廣大讀者進行了親密接觸。在一場場對話中,讓眾多文化名人更加關注包頭的文化與歷史。
楊挺和張偉都是80年代初期來到包頭,在這里經歷了學習和成長,可以說,兩人共同見證了近年來包頭文化的形成與傳播。其實包頭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遠古時代,原始人在這里留下了人類文明。
在楊挺看來,無論是從清代開始大量走西口人的到來,形成了蒙漢交融的西口文化;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的人才支援包頭建設,或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形成了民族融合,又構建了多元的鋼城文化,均為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賦予了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底蘊。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開放的性格……包頭用一個個亮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文化名人來到這里,與廣大讀者共同探討包頭的文化與閱讀。
面對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文化泛娛樂化、淺閱讀等現象,楊挺指出:“人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靈魂。包頭文化要提升,必須注重人的因素。新時期,包頭市應該在多元文化基礎上,通過多組織閱讀活動,大力推廣全民閱讀,為全民閱讀創造條件。”
文化在融合中生機勃勃
包頭給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的第一印象是,城市建設得好,文化底蘊豐厚,在這個環境里特別適合讀書、寫作。
2016年,包頭市將鹿城讀書節與書博會進行有機結合,以“相約鹿城讀書節 共享精彩書博會”為主題,組織開展了歷時4個月的全民閱讀活動,準備了閱讀引導、閱讀體驗、閱讀示范、閱讀展示4大類1650項活動,為書博會營造了濃厚的書香氛圍。
正如楊挺、張偉兩人所說,一切成績的取得與包頭的多元文化息息相關。正因為新時代的鋼城文化融合了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口文化等,包頭文化才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更包容的氣度。第26屆書博會,雖然只有3天時間,但“逛書博、品書香”依然成了包頭人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無論是在書博會現場,還是在朋友圈里,隨處都可以感受到包頭人對圖書、對閱讀的熱情。
翻開包頭的歷史可以發現,不同的部族、不同的人物在這個舞臺演出著有聲有色的人生大戲。“正因為包頭的文化是多元的,才會形成開放式、包容式的胸懷,而包頭文化在歷史的更迭和多民族文化的往來過程中,也融匯了歷史的烽煙和外來的色彩,實現了原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集和融合。”楊挺說道。
楊挺說,包頭和深圳有相似之處,這兩個城市都是由于多元文化匯聚到一起才有了勃勃生機。深圳,已經成為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同樣具有多元文化基因的包頭,也理應在全民閱讀方面有所建樹。
張偉說,如今,隨著包頭經濟的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文化會自覺地走上前臺。現在包頭的文化需求正是旺盛之際,百姓的閱讀新風尚已經形成。我們深信,一座熱愛閱讀的城市,定能擁有實現夢想的充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