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是一篇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讀來蕩氣回腸。特別是講話首次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駕齊驅,建構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自信體系”,并將其作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礎,令人耳目一新。
近代以降,中國人民在救國道路的選擇上百般求索:改良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屢試屢敗,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徹底扭轉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從積貧積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舉足輕重的崛起大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景一片光明。發展的累累碩果,足以讓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滿懷。
在黨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也開始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踐表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中國各項事業就會蒸蒸日上、前途廣大。現在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離不開對先進理論的信心。
當西方國家遭遇經濟危機、政治衰退、民主失靈時,中國的發展腳步卻在一次次“崩潰”的論調中逆勢而上。中國靠什么?制度。歷史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也是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所提供的中國方案。
而與道路、理論、制度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正是文化。文化作為一種基因、血脈和傳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滲透到人的活動的方方面面,也滲透到道路、理論和制度中,影響甚至更為廣泛深遠,能夠成為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支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一重要論述,把我們黨對文化功能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既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趨成熟,又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偉業路上的文化自強,不僅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也正在為我們的強國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的重要體現。
當然,中國不斷創造出的發展奇跡給了他們響亮的回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認并認真研究中國模式的特殊性,并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著迷。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只有中華文明是長期延續而從未中斷的。在漫長文明發展過程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今天,我們在多元化的平臺上與世界各國展開交流對話,追求共同發展,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文化底氣和文化自信。
作為出版戰線的工作者,我們該如何做呢?
筆者認為一是要正確認識中華文化。編輯的使命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因此我們的編輯必須要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一個整體,認識到中華文化既包含著歷史,也涵蓋了現在,更指向未來。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所出版的作品,真正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二是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不僅僅取決于我們有什么樣的歷史,更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與把握歷史。中國有敬畏歷史的傳統,這種傳統與中華文化互為因果,構建了一個厚重的中國。然而當前卻有少數社會思潮把歷史當作“任人涂抹的小姑娘”。或是罔顧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混亂了歷史認知,以“虛無主義”消解社會根基;或是妄加揣測,用主觀否定客觀,動搖了精神坐標,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是隨意裁剪,用惡搞代替創作,顛覆了主流立場,以“泛娛樂化”消解意義價值。這樣的歷史觀對于文化自信的打磨無疑是極具危害的。因此,我們必須引導編輯尊重歷史、捍衛真知、溫故知新,唯有這樣,中國社會才能通過我們出版的圖書聽清歷史的回聲,涵養文化自信,更好地走向未來。
三是要主動提煉精神價值,培育民族的價值觀。中華文明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它深植于中國人的內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既有其連續性和穩定性,又不斷與時俱進。我們的編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求利用出版的作品,進一步提煉民族精神,塑造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認同與向心力,使之對內具有凝聚作用,對外具有呈現功能,讓人們由文化認同達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最后我們還需要注重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欲求超勝,必先會通。中華優秀文化是與世界先進文化兼容并蓄、互為借鑒、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我們要鼓勵編輯們打開國際視野,更多地參與到國際合作實踐之中。不但要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更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底蘊、巨大潛能,從而形成既有中國底子、能夠引領中國未來,又可以跟其他文明對話、呼應的中華文化。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不斷刷新的發展速度賦予我們自信,更加輝煌的未來等待我們奔赴。我們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蕩開如椽巨筆,寫下新的篇章。
〔作者系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