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蘇致敬作家”:
是否閱讀呈現出兩種人生
書展期間回到故鄉的曹文軒,當被記者問及“鄉愁”這個話題時,他坦言,對自己而言,從來沒有鄉愁,因為他隨時都在這里,“一個人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故鄉。”他說,即便在北大念書的時候,一年也要回去好幾次。故鄉是自己創作的源泉,培養了其最基本的感情方式和美學趣味。
“閱讀,能讓我們成為高尚的人。”對于閱讀,曹文軒如此看待。他認為,是否閱讀體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式,“這中間是一道屏障、一道鴻溝,兩邊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景:一面是草長鶯飛,繁花似錦,一面則是一望無盡的荒涼。”
“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閱讀我們才能成為高尚的人,只有閱讀才能成為有境界的人,讀書能讓生活中灰暗的事情變得富有光亮。”曹文軒在“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上如是概括閱讀的意義,引發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和熱烈掌聲。
“讀書是為了建立自我,而不是迷失自我。”在“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上,以“閱讀與歷史情境”為主題進行首場演講時,格非如是總結閱讀的好處。他說,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知識的奴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好地發展自我。
網絡時代,我們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進行有效閱讀?格非建議:“還是要強調經典的力量,好作品要一讀再讀,要學會重讀。年輕的時候讀不懂,到了一定時候原來不理解的東西自然就理解了。”格非還提醒讀者,讀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讀書固然重要,但廣義的讀書更加重要,“最大的學問是了解世界了解人,人生是一部大書,世界是一本大書。”
當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潮流,在閱讀中如何體現這樣的文化視野?對中西文化有深刻研究的劉東建議:“你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要站在中國的角度看世界。而正是因為這種對話和互動的關系,才能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我們的文化才更有生機與創造性。”
“書香江蘇”形象大使:
反復閱讀非常重要
“閱讀還要注重基礎的營養。”作家范小青根據自身經歷如是說道。她說,自己上大學前,讀的書大多是教材,直到上大學后才開始大量閱讀,期間看了幾百本世界名著。談到讀書對自己產生的影響時,范小青說:“我慢慢地在文學路上越走越遠,跟年輕時候的閱讀有很大關系。”她認為,功利的閱讀未嘗不可,但是不要忘了讀基礎營養的書,“這些書對今后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是很好的基礎積累。”
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家儲福金認為,讀者從閱讀中對于美的感受理解也各有不同,“從閱讀的角度來看,每一位讀者從閱讀中欣賞的‘美’各不相同,也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就像有的人獨愛《紅樓夢》,有的人則喜好《三國演義》。”儲福金說,換言之,美是一種感受,與個人心境、生活環境、知識背景以及興趣愛好等有密切關系,“文學的藝術美有兩個層面,第一是大多數人易于接受的通俗文學,人們在閑暇時翻閱,共鳴是通俗文學最為根本的表現形式;第二是嚴肅文學,也叫純文學,不一定被廣泛接受,但作品壽命更為長久,思想性、獨特性凸顯。”
就閱讀經典時的看法與感悟,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暢談了自己的想法,并提出閱讀經典的兩個標準:“一是重讀如初讀;二是初讀如重溫。”他以自身讀《論語》的經歷強調反復閱讀的重要性,更以讀中國歷代著名詩人的作品為例,鼓勵讀者用名著和經典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修養,并在閱讀經典中不斷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對于兒童閱讀,兒童文學作家祁智則建議,作為家長與老師,我們不但要蹲下身子與孩子交流,還要站起來引導孩子讀書。除了文學類作品,祁智還建議孩子要多讀哲學、藝術等方方面面的書籍。“經典的書要看,越多越好。我們一定要像作家曹文軒講得那樣,讀具有高貴血統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