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排頭兵,三地各有特色且發展程度不一。但不難發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三地除了積極改造升級當地文化產業園區之外,也正在逐漸加強地域之間產業園區合作及共建文化藝術園區等。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不斷涌現動漫數字內容集聚區、時尚創意功能區、戲曲文化藝術集聚區,以及加強音樂、新媒體、創意設計服務等產業集聚區的交流與合作。那么,在如火如荼的協同發展大潮之下,三地共建園區有哪些模式?存在哪些問題?京津冀共建園區該如何抓住時代機遇,實現協同發展效應?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從現象、問題與建議等角度出發,為京津冀文創園區共建與發展提供借鑒。
合作模式:共建、復制與分享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利用文化產業園區平臺,優化京津冀文化產業空間布局,落實、推動京津冀文化產業資源互補、協同發展,同時加快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成為三地各級政府及文化產業園區管理者的關注點。
2015年3月,河北保定市與北京中關村數字文物產業聯盟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保定數字文物文化產業園,以承接區域特色文化產業轉移;4月,來自京津冀三地的66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代表共同發起并簽署了《京津冀文創園區協同發展備忘錄》,聯手為三地企業搭建平臺;2015年11月,河北承德高新區管委會與北京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書,共同建設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承德園;2016年6月,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海淀-西青)示范基地在京正式掛牌,意欲打造天津市創意設計風向標和文化產業新街區……
可以說,在京津冀文化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三地越來越多的政府、企業及園區管理者希望通過文創園區共建,加強對三地文化資源的協調開發、管理和利用,推動區域文化產業融合和文創資源共享。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三地文創園區協同發展模式主要有三種,即園區共建模式、復制模式及“主園+分園”模式等。
模式1 園區共建。這種共建模式主要以“優勢資源互補”為原則,北京與天津或河北市縣、園區合作,在津冀相關區域內建設文化產業園。如保定數字文物文化產業園、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海淀-西青)示范基地等。據中關村先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聯盟副秘書長程華介紹,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海淀-西青)示范基地由北京市海淀區文創協會與天津市西青區共建,兩地成立示范基地的運營公司,海淀文創協會和西青開發區從各自優勢出發,承擔不同職能,雙方強強聯手,共同實現最終的運營目標。(下轉第16版) (上接第13版)
模式2 園區復制。這種模式主要利用北京文創園區的成功經驗及有利資源在河北或天津再造園區。例如,天津C92文創園就是復制北京東城區“胡同工廠”模式,該園區是天津南開區首家創意產業園,復制北京市東城區“產業園集群發展+多元價值服務體系+資本化運營”三位一體的園區運營模式。天津東方嘉誠文化創意產業園有限公司招商運營經理紀曉曦曾在采訪中說道,C92是該公司在天津運營的第一家園區。目前,園區中的相關項目正在積極與北京南鑼鼓巷、五道營、798等資源進行對接,尋找合作的突破。
模式3 “主園+分園”。這種模式以北京的文創產業園區為主,在津冀孵化基地或分園。如2015年11月,承德高新區管委會與北京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簽署《協同創新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承德園合作項目揭牌。其中,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承德園就是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在京外的“分園”。中關村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齊衛華表示,承德文創園是依托北京在外埠拓展的第一個園區,將成為實現“一園多址”理念的關鍵一步。承德文創園將有效整合北京園區的科技、人才、智力、資本等資源,加速文化、科技、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助推承德市經濟轉型發展,提升承德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將對京津冀乃至全國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產生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
三地園區共建,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園區共建是三地逐漸了解、適應各自優勢與資源共享的過程。期 間,諸如經濟差距大、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需要得到解決,才能為園區共建提供支撐。
較大文化經濟溝壑,文創產業園區發展“步調不一”。“三地文化經濟差距過大,造成協作存在一些障礙及困難。”針對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與合作所存在的問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研究所所長郭萬超說道。站在宏觀層面上看,京津冀三地所處經濟發展階段各異,北京目前已完成文創產業布局規劃,將建20個文創功能集聚區,形成特色化、差異化、集群化的發展態勢;天津有天然的環渤海地理優勢,但眾多文化資源還沒有找到與科學技術的融合點,產業鏈尚未完善,目前天津的文化產業園區種類較少;河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大部分園區文化產業效益偏低。
文創園區發展本身遭遇瓶頸,共建利益分享機制尚未完善。當下,在國內文創園區建設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眾創空間的發展本身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和盈利困局。例如,有的園區有空間無平臺,缺乏適應文化企業發展的服務體系;有的園區有建設無管理,尚無高效的運營模式;有的園區有集聚無協作,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等。正如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峰火文創中心主任陳少峰所說,當下,許多所謂的雙創、眾創及孵化空間,若只有空間而缺乏對入駐企業的行業資源對接、創業投資及創業輔導等服務,那么這些眾創空間中的企業必定無法發展。除此之外,在三地園區共建過程中,利益分享機制成為至關重要的要素。“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分享機制,是合作的核心問題。”郭萬超表示,京津冀三地不管在企業兼并、項目合作中還是園區共建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完善利益分配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很多項目無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