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文章分析,雖然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迅速上漲,中國制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正在失去優勢,但中國制造業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技術優勢,況且,中國擁有大批技術精湛的熟練工人,所以中短期內中國不可能摘去“世界工廠”王冠。不過,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痛苦的轉型期,目前存在著三大挑戰。
首先,勞動力工資每年遞增,再加上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貨幣的升值,使得中國人工成本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據研究機構統計,從2000年至2015年,中國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1.4%。即便和美國這種工資水平處在世界一線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也未見得存在優勢。因為,美國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4倍,所以中國勞動價格雖比美國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便宜。
再者,中國工資漲幅已與東南亞國家拉開距離,很多國內外企業主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2012年,中國人年均工資是6500美元,比泰國和菲律賓高出30%,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二到三倍,更是柬埔寨的五到六倍。為了節省人工成本,不僅是外國公司,就連中國公司也會到海外尋找廉價勞動力市場,這將給中國決策者提出新的挑戰。
最后,中國東西部勞動力價格差距正在縮小。有專家曾提議,將東部制造業搬遷到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但即使外國公司把工廠搬到中國較為貧窮落后的中西部,也只是權宜之計,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差距正在縮小。調查顯示,中國東部沿海和西部省份的工資差距只有5%到6%,因此搬遷工廠帶來的成本優勢在一兩年里就會消失。
曾幾何時,中國戴上“世界工廠”的桂冠,源源不斷地向發達國家輸送廉價商品,也助推了國內經濟的高增長。但這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一方面,中國企業從國外換來了很多花花綠綠的鈔票,按照規定必須進行結匯,這使得中國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基礎貨幣超發嚴重,給通脹埋下隱患。另一方面,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消耗了大量國內資源和環境、壓低勞動力工資,而這種紅利的釋放,本身也不具備可持續性。
文章認為,中國逐步退出“世界工廠”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從短期來看,中國有優越的基礎設施、完整的供應鏈以及技術成熟的產業工人,這將給中國制造結構轉型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同時,外部壓力將迫使中國經濟完成結構性轉型,即從出口導向型轉為以內需為主,從而減少中國經濟對海外市場的依賴。
中國工業在經過20年的迅猛發展之后,逐步由中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變。中國制造正在從服裝、玩具等廉價商品向汽車、飛機以及電子產品等更高價值制造業轉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將是中國制造由原來的“世界加工廠”轉為“世界智造廠”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