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進有退中優化結構
新媒體對紙媒的沖擊持續顯現。中國報業協會對全國93家報社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報業用紙量下降約18%,報業廣告前三季度降幅為34.5%,表明發行量和廣告額這兩個衡量報紙的重要指標雙雙遭受下跌。
在這種重創之下,不少報刊于去年年底宣布停刊。于是,今年的報攤上,我們沒再見到《今日早報》《都市周報》《九江晨報》等都市類報紙以及《大視野iLook》《外灘畫報》《瑞麗·時尚先鋒》等雜志的身影。當這些曾經輝煌的面孔不再“洛陽紙貴”的時候,紙媒“寒冬”的氣息似乎陣陣襲來。
當然,這只是報刊市場的一面。與此同時,《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廣電時評》等雜志于2016年創刊。這些新成員的亮相充滿朝氣和活力,成為紙媒“寒冬”的一抹“春色”。
其實,媒體具有商業屬性,傳媒產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遵循市場運行規律。因此,報刊的創刊和停刊屬于正常進入和退出市場的行為,有利于紙媒結構調整和優化配置。
在融合發展中重獲新生
主動積極地擁抱新媒體,搭上數字技術的快車,與新興媒體合作共贏,是包括紙媒在內的所有傳統媒體的共識。
紙媒停刊或休刊,大部分只是不辦紙質版而改辦數字版。杭州兩大都市類報刊《今日早報》《都市周報》同日停刊,宣布轉為線上運營;《九江晨報》刊發“致讀者”文章,稱“晨報雖去,新聞不死”,并表示“智能FUN九江晨報微博、微信早安九江公眾號依然繼續為大家服務,由原晨報記者們采寫的新聞依然通過掌上九江APP每天向大家推送”。《瑞麗》雜志品牌旗下的《瑞麗·時尚先鋒》停發紙質版后,保留電子版并發展電商業務。
為適應“融媒時代”,紙媒千方百計推動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南方日報》堅持將黨報的深度、高度、公信度與新興媒體的寬度、速度、互動度相結合,發揮“1+X”采編聯動機制綜合傳播優勢,將“南方+”客戶端建設成為拳頭產品和標桿項目,達到內容與技術的高品質融合。該報漲價第二年征訂數量同比增長2.35%,連續31年居全國省級黨報之首。3月23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召開以“融媒體 新出發”為主題的全媒體推介會暨“南方+”2.0上線發布會,宣布增加新頻道、新頁面,優化產品的UI(用戶界面)和內容結構,打造“南方+”、南方網、南方微電影、新視界LED聯播網、南方全線通等全媒體矩陣,構筑符合現代信息傳播規律的新平臺。
在堅守內容中穩扎穩打
“內容為王”是傳統媒體時代的鐵律。進入網絡時代,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與終端、平臺、資本、技術等相比,內容已經變得無足輕重。實際上,這是對新聞傳播規律的誤讀和傳媒發展趨勢的誤判。在謠言四起、眾聲喧嘩的時代,應清醒地認識到內容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根本和支點。
多年來,《光明日報》把內容資源作為報紙的精氣神,堅持對內容深耕細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家風家教大家談”有獎征文,“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這些舉措讓該報嘗到甜頭。《光明日報》2016年訂閱量為80余萬份,在提高報紙定價的基礎上保持發行穩定,在紙媒式微的情形下可謂逆勢上揚。
《新周刊》順應分眾化趨勢,在拓展境外市場的過程中實施本土化策略,將內容資源轉化為傳播力、影響力。2012年,推出《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被臺灣出版社編輯成同名圖書;2013年、2014年,先后推出《細節日本》別冊和《軟鄉村與酷農業》專題,由日方購買贈送;2014年,與西班牙旅游局合作,推出國家影像特輯《西班牙之魅》;2015年,與希臘阿提卡州政府合作,推出希臘影像特輯《希臘之魅》,當地政府多次購買作為禮品贈送。
從報紙到廣播,從電視到互聯網,新的媒體形態從來沒有完全替代以往的媒體。紙質媒體只要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始終鞏固擴大內容這個優勢,就一定能保持定力,成為新媒體的“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