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2016年中國資產證券化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國際借鑒,穩健發展。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長張昌彩先生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把握好的三個大方向。第一,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不放松。第二,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第三把握大的方向,要加快新舊發展動能,繼續轉換。
以下為部門文字實錄:
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把握好的三個大方向。第一,牢牢把握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不放松。因為我國發展階段基本矛盾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都還沒有改變,這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的,也是需要我們牢牢把握的最大的國情和最大的實際。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賜關鍵,盡管去年我們經濟增長超過11萬億美元,人均近8000美元,仍然排在全球70多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的時間,我們人均GDP最多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們國家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異還很大,發展很不平衡,產業整體上還是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特別了是創新能力,勞動生產率,產業社會福利水平等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要改變這個狀況,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央強調,不以GDP論英雄,但絕對不是不要GDP,也不是GDP增速,就是我們經濟的增速越低越好,當然我們的發展要是科學的發展,速度必須是有質量有效率的速度。必須我們毫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集中力量應對發展,保持經濟中高速發展,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第二,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在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和國內三期疊加的情況下,大背景下,經濟增長具有總量問題,也有結構問題,既有需求問題,也有供給問題,但主要矛盾是結構性問題,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在有效供給總量,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總量需求結構變化。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必須調整結構改革,改革創新的辦法推動結構調整,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愛基,凈值,資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需要提出的是,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看成是翻版,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絕對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當前我們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是一個整體,必須要準確的把握。一個是從制度建設和體制層面來講,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放松管制,促進競爭,支持創新,擴大開放,為市場主體創造平等競爭環境。從產業層面上來講,既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一方面要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供給,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分產能,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愛基,凈值,資訊和公共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只有加法減法一起做,才能在經濟穩定增長中實現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
從供求關系來講,供給側結構改革,不僅從供給側發力,也要有需求側的互動,二者互相依存,互為條件,新的供給創造一部分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催生一部分新的供給,供給和需求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看成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從宏觀政策來講,要注重供給側管理的同時,要搞好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重量性的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通過稅收調節,財政支出,貨幣信貸需求推動增長,供給側主要結構性問題,主要是結構升級,激發內生動力,結構調整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個過程,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在加強供給側的同時,要注重或者更加運用需求側管理的手段,引導社會擴大消費,增加有效投資,開拓國際市常只有這樣才能穩增長,保住就業和民生,如果增長穩不住,難以進行結構調整,沒有當前也就沒有未來。
總之,結構性改革的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和舉措。在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工作的同時,要強化創新驅動,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
第三把握大的方向,要加快新舊發展動能,繼續轉換。要發展新經濟愛基,凈值,資訊,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把加快發展新經濟,做大做強新動能,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性任務。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增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壯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同時要防止傳統動能過早過快的衰減,要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從根本上說,發展的不竭動力,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我國有9億多勞動力,受過高等教育超過1億,技師以上專業技術人才約五千萬,還有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3500多萬,每年畢業700多萬,這是我們最大的發展本錢,當前所謂的雙人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全國蓬勃興起,進一步完善政策,大力加強融資的支持,強化人才的激勵,保護知識產權,打造眾創、眾包、眾籌平臺,和各類眾創空間,使億萬人才,創造的潛力充分發揮回來,匯聚成為推動發展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