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描關注
    紙引未來網公眾號

    紙引百科-訂閱號
  • 紙引未來網紙張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客服QQ
    客服QQ:1708923858
    客服QQ:3620323674
    客服QQ:401369780
    客服電話:020-82025252
  • 020-82025252
  • 查看抖音

    抖音掃碼關注

  • 掌上紙引未來

    微信掃碼

    紙引百科-手機版首頁

    手機版

    紙引百科-紙引行情

    紙引行情

    紙引百科-紙引匯采

    紙引匯采

    紙引百科-智慧熊

    智慧熊

 積分商城 商務中心 |
紙引未來網
快速找貨
紙引未來網-智慧熊小程序

紙引行情-小程序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印刷新聞 ? 正文

關注:全面綜合理解中國式的“新經濟”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3-10??來源:互聯網??作者:紙引未來
核心提示:
李克強總理的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這是“新經濟”首次在我國提出,引發關注。

  經濟的發展總是不斷變化的,無絕對的定式可循。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者階段,經濟中會出現一些新的現象或者新的特征,這是常態。歷史地看,“新經濟”并不是一個現在才有的概念或范疇,也沒有一致的或公認的解釋。“十月革命”勝利后的蘇維埃俄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社會尤其是農民的強烈不滿,因而在1921年左右開始從“戰時共產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實行“新經濟政策”;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危機,導致美國實施“新政”,羅斯福曾說“在這個不幸的時代,我們要制訂出一些計劃來”。“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新經濟”,但內涵相差甚遠。     “二戰”以后,學界專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現象、新本質的探討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人們總是試圖發現一些新的東西或尋找新路。僅舉一例,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對知識和知識產業的研究,其1962年出版的《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一書據稱是最早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與分類。根據他的研究,195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29%來自知識產業;1959年,美國的全部勞動力中,從事知識產業的占31.6%。由此可見“知識產業”的重要性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出現的新變化。      最近一次在全球范圍內關注和討論“新經濟”,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當時經濟繁榮,新科技、新產業浪潮式發展,1994年,美國《商業周刊》提出,美國經濟可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并倡導“新經濟”的概念。本人認為,事情其實可以追溯到更遠以前。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來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是一個最重要的甚至根本性的轉折點。70年代連續的經濟危機,意味著戰后“黃金時代”的真正結束,導致不管是從經濟理論上還是經濟政策上,都出現方向性的變化,用經濟學家的話說,這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轉變。本人也曾經撰文描繪過如此重要的轉變,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從經濟發展史來說,只有危機才能真正改變世界。數十年過去了,回過頭看,這種轉變是成功的。美國經濟上世紀50、60年代分別為期76個月和106個月的持續經濟增長,到了90年代被打破,因此《商業周刊》提出美國經濟進入新時期也就不足為怪了。有意思的是,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與世界經濟新時代的來臨,在時間上是完全吻合的,這也許是歷史給了中國最后一次大發展并實現趕超的機會,所以,我國曾經提出的“抓住機遇”的說法,確實體現了對世界發展大局的準確把握,具有戰略意義。這是后話,在此不多述。      那么,中國的未來的“新經濟”應該如何理解呢?本人認為,從根本上說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新經濟”重在“新”,重在全面的“新”。近年來,對于中國經濟的“新”,提法非常多,如新常態、新結構、新引擎、新動能、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大眾創新等等,“新”得有點眼花繚亂。它們是從不同角度和不同領域提出的,各有其理,并不矛盾。“新經濟”應該是一個綜合的范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不懈的實踐,將各種各樣的“新”均包含其中,全面提升中國經濟的內在品質,以“新”帶動發展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要從以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中,吸收經驗和教訓,走出中國真正的“新經濟”道路。      具體來說,就中國的“新經濟”而言,最關鍵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政府明確而堅定的“經濟信仰”,以此為基礎推進經濟改革的持續深化。無數的、五花八門的、各流各派的經濟理論,無論如何復雜、深奧,體現在實踐或政府政策層面,最核心的無非就是兩個方面:自由(市場)或政府干預。當然,“自由”、“干預”是相對而言的,不是絕對的。古典經濟學的主要貢獻之一“看不見的手”就是明顯的例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巨大發展,可以例舉出無數的經濟事實以證明無數的經濟變化,但是這都不是本質。本人認為,本質上就是一個變化:相對而言,中國經濟在朝著“自由”的方向變化。所謂明確而堅定的“經濟信仰”,就是要在自由和政府干預兩個方面作出基本的選擇,而不能搖擺不定。不是說要把“自由”與“政府干預”絕對化,或者要把二者完全割裂開來,而是要作出持續的方向性的選擇。也就是說,就經濟問題的解決而言,到底主要是靠市場解決還是主要靠政府的干預解決。30多年以來,這個問題上的反覆還是有很多的。以房地產(商品房)領域為例,近20年以來,基本上是一條“鼓勵買房—限制買房(限購)—放松或放開限購去庫存”的軌跡,“放松或放開限購去庫存”其實也是鼓勵,這不應該是一個市場化的產業發展所應該具有的完全正常的軌跡。      第二,持續的、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新經濟”不可或缺的內涵。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為6.5%--7%。這有很多維度的解讀,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明確了經濟增長速度的底線。也就是說,維持6.5%的增長速度依然是2016年政府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掉到底線之下恐怕是難以接受的。從世界范圍看,6.5%確實不低。90年代的美國“新經濟”,除個別年份外,年增長率在3%—4%,1994年和1999年達到4.2%。在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的同時,通貨膨脹率卻處于低水平,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明顯好轉(1992年,美國財政赤字超過2900億美元,創歷史記錄,到1997年出現了財政盈余)。      第三,“新經濟”需要“新結構”的支撐。去產能、去庫存以及發展新產業等,都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一方面是原有產業的調整與升級,結構調整不是一味排斥傳統產業;另一方面是新型、前沿產業的大發展,二者并行推動產業結構的脫變。無論產業結構如何變化,支柱產業的確立與發展至關重要,通過支柱產業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四,增加“新引擎”,驅動“新經濟”。有很多因素在驅動經濟的前行,如傳統的“三駕馬車”。但是,經濟發展也需要新動力。從歷史看,每一輪經濟的大發展,都伴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科技進步是最重要的“新引擎”。90年代的美國新經濟,也是一股巨大的科技與產業創新浪潮,發明和專利的數量呈現出“指數式的增長”,尤其是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科技進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明顯加快。同時,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扭轉了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呈現下滑的趨勢。原有的驅動要素,還必須保持,并且通過改革或完善,來提升驅動力。例如傳統的“三架馬車”中的消費,雖然政府和居民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中國和發達國家差異不大。但是,數據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在我國GDP中所占比重,不是提高了,而是明顯下降了,從近50%降到35%左右。也就是說,盡管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但居民消費作為經濟的驅動因素之一,還大有潛力可挖。最近網絡上有觀點,“只有提高工資才能救中國經濟”,雖有吸引眼球之嫌,但也不是完全無理。      第五,“新經濟”需要強大的人力資源(資本)基礎。教育、科研人員的狀況、勞動者的素質、新增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等都是衡量人力資源狀況的方法。人口政策的轉變、教育投入加大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企業全員培訓制度的實施、鼓勵終身學習等途徑,在建立我國強大的人力資源(資本)基礎方面皆大有可為。      不可否認,“新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或隱憂。從90年代的美國“新經濟”來看,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分化加劇,公司和個人大舉借債,股市過熱,貨幣供應量大增等,都是明顯存在的問題,這些正是中國“新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的教訓。      總而言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與社會就是走在一條“新”路上,發展的成就也歸功于此。深化改革開放,繼續前行,我們有理由相信,“新經濟”將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