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裝后的博物館大門,古銅色顯示著厚重,點點滴滴看出設計者的用心。每一個方框內是用真正的鉛活字拼組而成,看得出來嗎?小編放大給你們看。怎么樣?印刷味兒十足吧?
大門外還有兩棵十分有文化的柱子呢,一側是印刷之光、一側是文明之母。好了,不在門外轉悠了,咱們進去瞧一瞧吧!
進入博物館大門,就被上圖這其實恢弘的造型給震撼住了。位于中央位置的一個大圓盤,后面儼然是兩本展開的書。據李英主任介紹,中間的圓盤就是去年成功入選2015年造紙工業世界名人堂——我國元代木活字印刷術的推動者王禎發明的轉輪排字盤。轉輪排字盤后面是三本古書的核心章節,是我國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著作。一本是《夢溪筆談》,這本書里詳盡描述了“活字印刷”工藝,無可爭辯的證明了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還有兩本分別是《造活字印書法》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非常常珍貴的技術著作。活字墻上的內容完全按照印刷史上的印刷著作雕刻拼版而成。
大廳雖美,我們也不多停留,開始進館參觀吧!
漢字的起源
灰陶尊
這件藏品是仿1979年山東莒縣陵陽河出土的一級文物“灰陶尊”。其高59厘米,口徑38厘米,底徑8.5厘米器型侈口,腹微外斜呈桶狀,腹下部內折,折腹上部為素面,下部為藍紋,上腹深15厘米,下腹深6厘米,底部有席紋,折棱處有斜壓棱紋一周,造型獨特,器型完整,為大汶口時期莒文化陶器中罕見之物。
怎么樣,猜的出來這件藏品上的字是什么嗎?好了,待小編介紹完我國漢字的起源,就給大家揭曉答案。漢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約8000年前的河南賈湖契刻符號。其它還有7000年前的安徽雙墩符號、6000年前的陜西半坡符號、5000年前的山東大汶口符號等等。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說明,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國文字由萌芽走向形成的時期。
好了,現在公布答案!這是我國最早的漢字——旦。最早發現旦字,是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如此形象,你們猜對了嗎?
早期文字載體
古老的文字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必定要有載體,在書寫契刻材料的發展史上,中國先民曾使用過陶器、獸骨、青銅、玉石、竹木、絲帛等。尤其是竹木和絲帛,先人們不僅將其大量應用于書寫,還把他們制度化,形成比較固定的書籍制度。
陶器款識
瓦當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所發現的圖畫文字,被認定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目前發現的古陶文字,大多是周代,特別是戰國時代之物。到了秦漢時期磚瓦上的文字,多為吉祥語,也有宮殿、廟宇、陵寢、水井、道路的名稱。
甲骨卜辭
甲骨
甲骨作為一種重要文字載體,在夏代末期(前1600年之前)就已經被使用。甲骨文興盛于商(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
竹木簡牘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中國使用最早、時間最長、應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書寫材料是竹片和木板。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4世紀,竹木簡牘在中國作為文字載體使用的時間長達2500年左右。相應的書籍形制為“竹木簡牘”。
絲織帛書
絲帛
寫在絹、繒、縑、帛上的文字為帛書,亦稱素書。據記載,早在春秋時代以前,絲帛就已開始被中國先民應用于書寫。縑帛質地輕軟,具有容量大,體積小的優勢,書寫、舒卷、收藏、攜帶、閱讀都優于竹木簡牘,是書寫材料的一大進步。
造紙術
現在依然被人們用作文字載體的便是紙張了。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人類發明的進程。造紙術同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考古發現證明,造紙術的萌芽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公元105年,蔡倫發明工藝完整的造紙術,從此,植物纖維制造而成的紙張得以成為最佳的文字載體。
紙張
古代流傳下來的紙張
看到這些紙張,就不得不提在博物館里一件神奇的寶物了!
《春秋經傳》
就是這本《春秋經傳》!此書為海內孤本,資料價值和文物價值,彌足珍貴。每半頁八行,行十七字。白口,左右雙邊。白文無注,字大如錢,開版弘朗,刀法嚴謹,全書尺幅高42cm,寬28cm,頗為壯觀。藍絹黃簽,清宮原裝。為南宋杭州地區刻本。書內有刻工劉文,詹周又刻分門纂類唐歌詩,吳孚又鋪刻耿秉本史記。耿本史記刻于廣德郡齋,而刻版皆出杭工,因推知此書當亦杭州地區刻本。趙萬里先生稱此書“可稱宋末浙本代表作”。雖有紙壽千年的說法,但是這本書,現在保存的依舊完好!
看!過去人們就是這樣造紙的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術開創了信息復制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它的發明、發展和傳播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展。因此,人們將印刷術譽為“文明之母”,這是中國印刷技術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雕版印刷術至宋代達到了巔峰,雕版印刷的書籍版式、文字、用紙、用墨和裝幀形式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并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書籍審美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史上最早的商標廣告使用的就是雕版印刷技術,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史上最早的商標廣告吧!
史上最早的商標廣告——劉家功夫針鋪
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銅板
銅版一掌大小,長13.2厘米,寬12.4厘米,可堪一握。版面以雙線為框,內分三層。第一層欄內,陰刻楷書“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八字;第二層欄內中部系白兔持杵搗藥圖案,兩側分別刻有四個楷書陽文,連起來為“認門前白兔兒為記”;第三欄內則是七列楷書陽文,每行四字,從右往左,全文稱,“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
活字印刷術
畢昇像
宋慶歷年間畢昇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后,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昇就去世。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被記錄于《夢溪筆談》。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是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對后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輪轉排字盤
輪轉排字盤
1297年左右,王禎發明了輪轉排字盤,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排字機械設備。他還將其經驗寫成《造紙字印書法》。他把木活字按音韻和型號排列在兩個木制的大轉盤里,排字工人可以坐著撿字,只需轉動輪盤,就可以撿到所需要的字,提高了排字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此后,木活字發展較快,進入明清,木活字更為流行。清代無論官署、私宅、坊間,木活字印書都比較普遍。
書籍彩色印刷
雙色套印書籍
在手工抄寫的年代,為了達到方便閱讀或使頁面更加美觀的效果,人們采用了朱、墨兩色或多種顏色來抄書、寫書。雕版印刷術成熟之后,雙色、多色套印的書籍逐漸出現。現存最早的朱墨雙色套印書籍印制于元代。明代彩印書籍以吳興閔氏、凌氏家族為代表,分版分色印刷,由朱墨兩色漸至三、四、五色,清代甚至有六色套印本。
絲路印跡
造紙術與印刷術傳播路線圖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兩千多年來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僅貨物沿絲綢之路流通,科學技術、宗教、藝術、醫藥知識、水果和谷物種類的交流與傳播也十分頻繁。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近年來,在絲綢之路沿線,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印刷文化遺產,如:古代紙張、活字、雕版、印花布、印刷書籍等等。
編輯之祖——孔子
孔子像
我國古代的編輯工作是從編輯書籍開始的,書籍是編輯工作的直接產物。因此,我國最早的編輯工作當始于春秋末期的孔子,他編輯的“六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真正的書籍。史稱孔子作《春秋》,故孔子為史學之祖;而孔子編“六經”,故孔子理應為編輯之祖。
欣賞時間
古代紙幣
古代紙牌
早期文字載體——陶器
文房四寶
印版
司禮監經廠
一圈傳下來,小編我受益匪淺,重溫了印刷術的發展歷程,明白了原來古人首先要交流發明了文字,文字的傳播需要有載體,于是過了好多年發明了造紙書,在后來,為了把書籍文章廣泛傳播,又發明了印刷術。我國古人發明了印刷術和造紙術真的太偉大啦!!!
謝謝李英主任的精心講解!
重裝后的博物館正在廣泛征集二樓展區、咖啡館、文創禮品等商業合作,如果您愿意與古代文化親密接觸,還等什么,快來報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