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召開前夕,文創界有一條不大不小的新聞:阿里旗下的視頻巨頭合一公司(由優酷土豆合組而成)接盤磨鐵圖書,從而在IP產業的閉環競爭中再下一城。此舉對于磨鐵,從積極意義上來說,是前行的動力,從消極意義上來說,也有為網絡巨頭打工之虞。
這一消息讓我直接想起兩起書業事件。一個是華文天下與盛大文學的關系變化。他們的結盟曾經是民營書業與民營資本運作的范例。但世易時移,如今變局,令人嘆息。另一個是2011年7月,我還是一家書業媒體的記者,當時因工作原因參加了一個在臺北舉行的短期書業培訓班。課余,我采訪了臺灣書業人士。一位大佬透露的內幕讓我不安:臺灣當局更關注的是IT業而不是出版業,傳統出版面臨危機。
那時傳統出版業正一片紅火:得獎的得獎,上市的上市,發財的發財,與IT業相比,整體并不太差,而且還有優勢。2011年7月,QQ還在與MSN進行最后的纏斗,微信完勝微博的好戲還沒有上演;阿里也還沒有在紐約敲鐘(當時的當當網也剛上市半年多),百度在谷歌退出中國后才站穩腳跟——一切還都不是BAT說了算的格局。但是,2016年呢?誰還敢否認文創之天下是BAT的三國時代呢?臺灣那位書業大佬5年前所講的,中國大陸正在將其變成現實。
包括書業在內的文創業在內的一切產業都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傳統產業加上互聯網會迎來新的發展空間,或者說傳統產業淪為IT產業的打工仔,就是產業鏈底層的賣苦力的。以所謂的IP產業鏈為例,紙書出版就是電影業的打工仔,這從各自的利潤和增長速度便已明了。
業內人士坐在一起,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熱議哪個作者寫出哪部好作品,而是琢磨哪家的IP能拍個掙大錢的電影。廣電系吃掉出版系只是時間問題,文化系吃掉前兩者也是大勢所趨。更為可憂的是:BAT這種集資本和傳播優勢于一身的IT巨頭橫縱發力,整個文化系還有被BAT操控的可能。
在傳統媒體勢危之秋,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國家、資本和文化到底是什么關系。在媒介融合大勢下,傳統出版業在自由市場競爭中有無淪為弱勢產業的可能? “國家之手”應當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出手?是繼續推行市場化?還是落實白巖松委員提出的圖書限價銷售建議?是平衡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利益,還是一味地保護知識產權?是將“供給側”作為一個筐什么老問題都往里裝,還是面對中國式文創產業的現實問題提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解決方案?是時候回答這些關鍵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