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新華網“講習所”推出《習近平眼中的產業短板》,通過梳理習近平近年來重要講話,瞭望2016年中國經濟產業發展。
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習近平在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指出。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554億元,比上年下降2.3%;實現主營活動利潤58640.2億元,比上年下降4.5%。
產能過剩被視為目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大潛在風險點。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局副局長黃利斌曾表示,前些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使得部分行業盲目擴張,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
對于如何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要提出和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政策,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并重組。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更多依靠產業化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增長點。”——中共中央2014年12月1日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習近平強調。
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許多產業仍處在世界的中低端,傳統的粗放式增長路徑阻礙了其創造更高價值。
以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例,東北地區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傳統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是其面臨的難題。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針對如何優化升級東北地區傳統行業時曾指出,要把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民營經濟。
此外,習近平還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積極發現和培育市場,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從放活市場中找辦法、找臺階、找出路。
1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決定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會議指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工業強基工程等的信貸支持,促進培育發展新動能;鼓勵通過并購貸款、發行優先股和可轉換債券等籌集資金開展兼并重組,推動改造傳統動能;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或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且整改無望的企業及落后產能,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支持化解過剩產能。
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2015年5月27日習近平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國務院于2010年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決定》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隨后,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出現了良好的態勢。但是,該產業也存在很多突出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稱,目前一些新興產業仍然采用傳統的招商引資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并且各地方產業同構現象較為明顯、低水平重復嚴重等。
針對此類問題,2015年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了建立創業扶持新機制、制定財稅金融新政策、發展創業服務新模式等11類30方面近百條政策措施;2015年以來國務院更是陸續發布了云計算、智能制造、電子商務、大數據等細分領域的有關文件,以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同時,“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產業政策導向作用,促進市場競爭,更好地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習近平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