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印刷企業老板對以上場景都不陌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企業應對有方。以筆者的經驗,要處理好上述問題,關鍵還在于對企業內部管理數據的把握。此時,引入商務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其將成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下一個目標。
突破“信息孤島”
在筆者看來,上述年營業額8000萬元左右的印刷企業出現問題,在于其“信息孤島”情況嚴重。相似規模的印刷企業一般都會使用ERP系統、CRM軟件、財務管理軟件,有的還有自己的OA系統,但這些管理信息不能有效相互關聯,從而無法形成管理依據。加之管理技術本身不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印刷企業引入BI非常必要。
所謂的BI,其本身是個概括性術語,包括了架構、工具、數據庫、分析工具、應用和方法論。
在印刷業中,由于印刷企業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性,人力資源成本比率的波動范圍大體在10%~25%之間。單就這個數值來分析,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同樣問題出現,即企業贏利能力下降,利潤率降低。原因在于,當人力資源成本比率過低時,員工流動率加大,技能偏低的新員工數量增加。對內導致企業產品或服務質量問題頻發,內部損耗增加、加班工時增加、返工情況經常發生,成本明顯提高。對外導致客戶滿意度下降,老客戶流失率提高,新客戶開發任務重、難度大。而當人力資源成本比例偏高時,或是人員偏多同時職責不清,績效低下;或是銷售能力太低無法支撐當前的組織架構。
量化管理數據
事實上,這個看似高大上的概念離印刷企業并不遙遠。上海小林印務正在打造“儀表盤”管理系統,并已見成效。另外還有些印刷企業開始推進“可視化數字管理”,將公司內的各個部門管理信息量化,統一集中形成“數據倉庫”,為整個管理團隊提供對策依據。
對于之前提到的公司情況,引入BI就能很好解決。將人力資源總成本比率、員工流動率、銷售額和凈利潤率等數據關聯考慮,有計劃地觀察調整人力資源的投入。通過數據積累,就可以得到比較合理的數據波動范圍,即人力資源成本比率與凈利潤率之間的關系。例如美國一些印刷企業的數據是當人力資源成本利率在18%~22%之內時,凈利潤率的波動范圍為16%~25%。
具體來說,如果公司計劃在2016年銷售額達到1億元以上,那么僅在人力資源絕對投入上增加多少很容易達成共識。
印刷企業的軟實力離不開管理數據的量化分析,BI已然成為贏得市場競爭的現代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