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環境污染,政府有責任,企業更有責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需求和購買水平突飛猛進,各檔次、各類別的商品都能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于是,一些瞄準農村或城市低端區域的商品市場逐漸繁榮,催生出大批浪費資源、技術落后、質量低劣、污染嚴重的小企業。這些小企業在市場生存期過后,本應該自覺進行轉型升級,向規模化清潔生產邁進,然而部分企業不思進取,逃避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繼續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走粗放型生產的老路,謀取自身私利,最后落得被迫關閉的下場。
關閉污染企業雖于環境有利,但也有不利之處。首先,企業主容易產生不思進取的心理。自知逃脫不了被關閉的命運,有的企業主不愿意再投入資金進行轉型升級改造,而是混日子、等關閉、拿補償。其次,關閉企業投資巨大,以上述報道為例,僅關閉53家造紙企業就花費了9.92億元財政款,平均1家約花費1872萬元,這種花巨資關企業的行為本身也容易成為腐敗與錢權交易的溫床。再次,有的小企業在此地被關閉,企業主能拿到一筆數額不菲的補償款,一轉身,他就很有可能在另一個地方重起爐灶,再建一個小企業繼續生產。
印刷企業作為供應鏈的上游企業,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環保壓力,但印刷企業與造紙企業有著本質的差別。印刷企業的污染源主要來自于原輔材料,而不是工藝本身,這一點與造紙企業完全不同。造紙工藝中因打漿、干燥等工序會造成廢水排量大、廢水中有機物濃度高,排放時伴有惡臭氣味,而且小型造紙企業常用的圓網、小型造紙機排放的污水量可能是長網、大型造紙機的30倍,因此直接關閉采用圓網、小型造紙機生產的企業是合理的治污手段。然而印刷企業生產的單位產品,使用1臺價值200萬元的印刷機或使用一臺價值2000萬元的印刷機,其排放的污染量并沒有明顯差別。也就是說,印刷過程中排放的污染量取決于所印刷的產品種類,而并不取決于所使用的設備。因此,治理環境污染不能像關閉小造紙企業那樣關閉小印刷企業。
筆者認為,印刷企業也好,造紙企業也罷,其實都應該通過“閉關”來提升企業自身的技術含量,減少污染物排放,做到清潔生產。“閉關”一詞在此的含義是:企業應該通過自身的努力開發新技術或引進新技術,從材料配方到生產設備進行環保改造,實現轉型升級,適應社會和市場的新要求。就一般情況而言,印刷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發展的投入是與企業規模成比例的。也就是說,企業的體量大,投入則大;企業的體量小,投入則小。因此,對于大量的中小企業來講,這種投資都是可以負擔得起的。可喜的是,在印刷行業,一個企業的技術改造模式可以很好地復制到另一個企業,只要在印刷行業中大力推廣技術改造,進行“閉關”提升,全行業實現清潔環保生產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