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舉行之際,《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法國ENGIE集團總部能源技術總協調李天倫博士。他表示,中國對全球環保事業貢獻巨大,期待氣候變化巴黎大會能夠取得積極成果。此外,李天倫還為中國環保事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認為中國完全能夠在“十三五”規劃綱要框架內,處理好經濟與環保事業的協調發展。
記者:在法方看來,中國參加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的重要性何在?
李天倫:作為大會東道主,法國非常希望此次大會能夠走出哥本哈根會議失敗的陰影,期待參與國能就應對全球氣候異常變化達成有目標和有約束力的協議。本次大會目標是讓與會196個國家和地區共同簽署抑制全球變暖的歷史性協定,確保在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但事實上,根據聯合國以及國際能源組織IEA今年的報告,即使按照目前146個國家的減排協定,到本世紀末地球氣溫也將升高3攝氏度。中國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氣候變化大會上扮演關鍵角色,中國的貢獻是此次氣候變化大會成功的“關鍵”。
記者:如何看待本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的總體走向?
李天倫:中國已經通過實際行動顯現了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此次習近平主席受邀出席氣候變化大會,是向世界展現中國在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堅定決心。各國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原則和規定,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期待巴黎大會能夠達成全面、均衡、有力度的成果。
記者:您對中國國內氣候環境治理有何建言?
李天倫:從客觀上講,如何權衡經濟發展和碳減排是個關鍵問題。例如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火電站的發電效率,然而附加碳收集和封存裝置將降低整體火電站效率。清潔能源的上網電價遠高于火電,大力發展只能依靠國家補貼。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個問題:煤燃燒帶來的PM2.5,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我認為,解決中國的大氣環境問題應該分三步走:PM2.5是目前最嚴重的問題,這是需要優先解決的,中國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第二步是提高能源效率,比如發展新的燃燒技術、推廣建筑節能設施等。第三步才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比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廣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封存。
(經濟日報記者 王 滿 陳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