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刷行業,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散,快印店倒閉司空見慣。而廣州本土企業有福科技則從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天意輸出)一直頑強生存,并且在今年登陸新三板,成為數字印刷第一股,它憑什么?
有福網CEO董祖明告訴南都記者,有福科技之所以能很好地生存,主要得益于多區域中心生產、重本投入研發,對市場快速反應,推出適銷對路的新品。
有福“三駕馬車”
地處廣州麓湖旁的有福科技總部,集運營推廣、產品研發和生產于一體,在這里,南都記者見到了有福科技董事長姚宏兵,計算機數學專業出身的他投身印刷行業已有20多年。有福科技第一個品牌“天意”以菲林輸出起家,90年代后期轉型數碼印刷,在全國發展出30多家直營連鎖店,面向B端企業市場。
那時候,快印店都是“前店后廠”的模式,接到訂單后在店里生產,相當于一個小工廠。在姚宏兵看來,如此分散生產的成本太高,很難把規模做起來。于是從去年開始,嘗試把門店的訂單進行集中生產,并初見成效。據姚宏兵介紹,有福科技未來的目標是門店的面積、人員能大幅削減,只需承擔前端的產品展示和設計服務功能,而訂單生產則統一交給生產中心。
集中生產提升了產能,那市場的開拓能力如何跟上?
董祖明解釋,有福網今年新推的“云印刷”平臺,主要就是向第三方圖文快印店推廣,提供從網絡接單、生產印刷到物流配送的一整套服務;這些快印店相當于都是有福科技的代理商,把同行和代理商的訂單整合拼單,一是擴大市場規模,二是降低開版成本。
另外,與商務客戶一起并行的還有面對C端的“有福網”,2008年上線的“有福網”,已經實現用戶上傳照片,實現個性化印制相冊、臺歷、海報、杯子、T-shirt等一系列生活類產品。姚宏兵相信,把印刷變成走進千家萬戶的消費品,一定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為此,他還起了“有福”這樣一個極具生活氣息的名字,區隔于已經在B端市場深入人心的“天意”品牌。
“對于公司整體而言,目前利潤貢獻最大的仍然是商務印刷,另外工業配套印刷也占一部分,加上正在運營的個性化影像產品印制,三塊業務并進。”董祖明對南都記者說。
批次變少,成本怎么控
提到個性化印制,不得不提及印刷行業高昂的開版起印費用。一般印刷廠起印量是3000份以上,這怎么解決?
帶著疑問,南都記者走進了有福科技的生產車間。董祖明指著一臺隆隆運轉機器說,這是惠普indigopress10000,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數字印刷機,能夠實現每張印出來都不同。
“個性化印刷的訂單很小,比如用戶需要印一兩盒名片,那么我們就采用合版,把幾百個相同類型的產品拼在一起,就成一個大訂單了。”他告訴南都記者,合版印刷一般比專版印刷報價低10%-200%不等。
同類技術不僅僅應用在C端的個性印品,對于零碎的工業包裝物料印刷也發揮著作用。負責工業客戶的有福科技副總經理孫國永對南都記者說,隨著國家推行“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的發展,現在制造業都在往定制化、小批量、多品類轉型,相應地,產品上配套的標簽也要跟上節奏。
比如某家電客戶,一個批次的空調不到10臺,但總共有上萬個批次的產品。這怎么辦?習慣大批量印刷配套的傳統供應商沒法解決,而數字印刷則可以靈活滿足需求,而且省去了傳統制版的復雜過程,從下單到生產出來只要幾天時間。
而由于產品個性化帶來的管理難度,有福科技給客戶提供“即時生產、零庫存”的解決方案,使物料及時供應、減少庫存損耗。“我們生產的東西看似不值錢,但又必不可少,像格力、美的都視我們為戰略供應商,保持長年合作的關系。”他對南都記者說。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