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決定10月份在北京召開黨的18屆5中全會, 關注要點是如何制定和實施“十三五”計劃。習近平最近跑了許多地方進行考察和調研,其中包括貴州和東北,對布置下一個5年計劃有特殊的意義。
貴州是革命老根據地,也是中國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那里的貧困對中國來說,很有代表性。東北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尤其是重工業和國有企業。盡管“振興東北”與“西部開發”都是同時進行的兩大國策,西部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可喜的一面,廣大西部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省份,尤其是重慶、四川和貴州。而東部地區這兩年卻成了拖全國經濟增長后腿的“老大難”地區。今年上半年,遼寧省的財政收入急速下降22%,黑龍江和吉林也出現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的局面。東北三省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短板。
2015年是“十二五”計劃的收官之年,其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情況,是關系到下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關鍵。今年前半年的增長速度總體趨向平穩,就業情況良好,人民收入超過GDP增長7%的速度。單位GDP能耗下降5.9%,外資流入增長速度加快,達到8.3%,說明外資企業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估計下半年的形勢還會有所改善,所以,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應該不成問題。
在這樣的情形下,習近平最關心的是下一個5年的發展狀況。“十三五”的收官年是2020年,那是中國實現第一個100年目標的重要節點。如何保證6.5%或7%以上的發展速度,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的物質基礎。
對習近平來說,“全面小康”就必須消滅絕對貧困。中國還有近1億的貧困或者接近貧困的人口,他們大部分集中在偏遠的農村和山區。過去30多年的改革,中國消滅貧困的規模舉世矚目。但是,要徹底消滅貧困,越是到最后的一小部分人,就越是困難重重。習近平考察貴州,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知道那里的貧困情況,以及如何解決貧困問題等。
東北地區增長乏力,主要是經濟結構過于單調。30年前以國企為主的重工業,能源工業,為中國經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尤其是大慶油田和三江平原的大農業生產,為中國的全面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不過,東北的產業結構,工業效率,外貿出口等方面,在過去的10年里,都落后于其它地區。技術進步也比較緩慢,服務行業的發展也不如人意。高端制造領先全國,但是就業數量非常有限。最近幾年過度的房地產開發,以及政府對房地產財政的過度依賴,導致目前的結構性過剩,房子賣不出去,地方財政就出現了很大的麻煩,對東北地區經濟轉型升級,非常不利。
習近平考察東北,特別強調實體經濟和產業升級,估計,也是為了東北的發展定一個調子。如果東北的問題能夠解決好,中國整體的均衡發展,才更有把握。
“十三五”計劃,不僅是減貧和東北發展的兩大難題,估計在今年10月份召開的18屆5中全會上面,習近平還會強調下面的社會經濟發展要點。
首先,是短期內的經濟增長問題。例如,“十三五”可以實現,或者努力去實現的年均GDP增長率。這個增長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因為內外的增長環境和條件不允許。例如,8%或以上的增長率,在未來的5年里,就不大現實。當然,增長目標也不能定得太低,例如,不能低于6.5%。因為,增長率太低,中國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就可能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所以,我估計定位在6.5%或者7%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這個目標可以實現,也有利于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第二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保障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主要手段是轉變生產方式,從以前過多依賴出口和投資,轉變為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協同發展。從以制造業為主的增長模式,轉變為服務、工業和農業協同發展的模式,重點向高端服務和高端制造轉變。從以低勞動成本、高物耗和高污染的增長模式,向低污染、高技術和高勞動生產效率的方向轉移。通過加速創新驅動、培養新業態,來大幅度增加中國制造在世界價值鏈條中的創值地位和能力。
第三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加快農村的現代化、市場化、生態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步伐。農村和農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習近平說,“農民不富裕,就很難實現全面小康的社會”。在農民工進城和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人均農業用地增加,農村住房建設速度相對放慢,留下來的農民,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水平,努力提高單位勞動力所能創造的農業產值。
農村的生態建設,城鎮建設,也可以提高當地的創值能力和消費能力,以不斷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旅游、養老事業的發展,這是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和發展方向所在。
第四個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城市經濟的均衡發展。在全國,重點建設主要的、大規模的城市集群,使之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發達國家的排頭兵。例如,中國正在加快“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個國家一級經濟板塊,以及“成渝”、“大西安”、“長株常”、“大武漢”、 “大鄭州”、昆明、南寧等二級或三級主要城市群的大力發展。通過現代的交通和通訊手段,結合“一帶一路”,“長江黃金水道”,加上日益完善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網絡和通信網絡的發展,中國必然實現“板鏈式”的發展拉動,實現全國所有地區、所有生產要素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