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描關注
    紙引未來網公眾號

    紙引百科-訂閱號
  • 紙引未來網紙張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客服QQ
    客服QQ:1708923858
    客服QQ:3620323674
    客服QQ:401369780
    客服電話:020-82025252
  • 020-82025252
  • 查看抖音

    抖音掃碼關注

  • 掌上紙引未來

    微信掃碼

    紙引百科-手機版首頁

    手機版

    紙引百科-紙引行情

    紙引行情

    紙引百科-紙引匯采

    紙引匯采

    紙引百科-智慧熊

    智慧熊

 積分商城 商務中心 |
紙引未來網
快速找貨
紙引未來網-智慧熊小程序

紙引行情-小程序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印刷新聞 ? 正文

克服制造業缺“心”少“核”,中國不妨向德國學一招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7-10??來源:互聯網??作者:紙引未來
核心提示:
在當今經濟強國推崇創新意識和互聯網精神的背景下,精明的德國人走著這樣一條道路:將那些產生于信息通信業的創新技術更“接地氣”地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

  因此,像寶馬、奔馳這些著名的汽車制造企業每年吸引大量的頂尖程序員,參與諸如汽車電子化智能停車系統這樣的工業領域項目的開發。這種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生產優勢的做法,恰恰是德式創新有別于美式創新的顯著特征。

  弗勞恩霍夫協會的業績:1年完成1萬多項科研項目

  德國著名的弗勞恩霍夫協會,是一個值得好好解剖學習的案例。其下屬56個研究所,約1.3萬名科研人員,主要為工業界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有償的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1年平均下來,弗勞恩霍夫協會可為3千多家企業完成1萬多項科研開發項目。這個研究所經費的30%來自聯邦和州兩級政府,70%來自與工業界、政府簽訂的項目合同。在工作產出上,技術成果能否被企業認可和接受是檢驗工作質量的最終標準。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德國就啟動了產業集群促進政策。2006年,弗勞恩霍夫協會根據其專業研究所分散在德國各地的特點,組建創新集群。創新集群是一個由高校、科研機構和工業企業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合作的平臺,構成具有專業技術優勢的區域研發核心。2007年,聯邦政府圍繞高科技戰略推出“尖端集群競賽”,通過開放的課題競爭支持由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組成的尖端集群,提升區域創新潛力。

  按規定,優勝集群可在5年內獲得總計4000萬歐元的經費支持,同時集群也要自籌相同數量的資金。資金分配比例按成員類型而不同:其中高校占比20.6%,高校外科研機構11.5%,大企業33%,中小企業28.7%,其它機構6.2%。資金支出覆蓋的范圍包括:合作研發項目、推動集群國際化、后備人才的培養、專業人才的獲取以及集群管理。截至2014年底,集群共產生900項創新成果,300項專利,新建40家創新企業。

  知識轉移是高校的重要任務

  知識轉移在德國的高校被確定為除了研究及教學之外的首要任務。

  目前,德國高校建成了包括課題庫及數據庫在內的數十個大型專業科技情報平臺。如果企業對某個技術成果感興趣,就可通過數據庫查看相關信息,與負責人進行項目洽談。據德國工商會統計,80%的德國企業已經把高校科研成果市場化看成企業技術創新的一條捷徑。

  高校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是高校技術成果產生的原動力。為此,德國2002年修改《雇員發明法》,允許大學同企業就所在大學人員發明的專利獨占使用達成協議,消除了高校與企業在專利商業化方面合作的法律障礙。作為發明者的大學教授可得到商業轉化收益的30%。

  鑒于大學、校外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中長期的研究合作對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作用,德國政府在2011年啟動的“研究型校園”計劃,將企業與公共研究的優勢集結于當地的一所大學內,對研究領域與選題做中長期(5-15年)的規劃。參與一個“研究型校園”項目的大學、校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數量最多為30個。     以設立于亞琛工業大學的“DPP——數字化光子生產”項目為例,它集結了寶馬、西門子、飛利浦等國際知名企業以及弗勞恩霍夫激光技術研究所、生產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針對“激光生產技術”這一主題共同參與創新。在研發之外,亞琛工大還承擔起了培訓企業在職人員的任務。     聯邦政府對獲選的9個項目提供每年最多200萬歐元的研究經費。根據評估結果,獲資助時間可最長達15年。     將科研優勢向生產優勢轉化     今年3月份,德國政府以力爭世界創新冠軍頭銜為目標,又推出了“檢驗科研創新潛力”的資助計劃。此計劃針對技術發明在投入市場之前的檢驗階段,用來資助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檢驗科研成果的創新潛力,以及其是否能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從而推動研究成果更快更有效地轉化。在此計劃中先行的140個項目,通過了研發成果的檢驗階段,即將投放市場。     目前,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來襲,對全球制造業的沖擊。面對這種顛覆性的挑戰,許多專家學者指出:競爭的關鍵在于創新,而中國制造業的軟肋在于缺“心”少“核”,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的研發能力太低嗎?當然不是,是科研成果沒有產業化!     因此,德國政府通過凝聚產學研的合力,推動科研優勢向生產優勢轉化的舉措值得我們借鑒。
?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