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離6月底的期限即將到期,這57家紙廠退出進展情況如何呢?
擬6月底前退出的57家紙企,12家仍未簽訂關停協議
據東莞環保部門最新的統計數據,水鄉地區納入整治范圍的造紙企業92家,2015年,納入水鄉地區引導退出的“兩高一低”造紙企業57家。
從2010年起啟動水鄉地區污染企業整治以來,92家造紙企業已經有12家在2014年以前關閉,有57家納入今年引導退出計劃,剩下的23家不屬于引導退出范圍。
截至5月底,水鄉地區造紙企業已經有45家簽訂了關停協議,目前已經有35家停產,剩下的將在6月底前完成停產,12家擬6月底前退出的紙廠仍未簽訂關停協議。東莞市環保局稱,45家造紙企業合計審批產能337.2萬噸/年。
造紙企業退出有獎勵,其它行業退出沒有獎勵
在此次“兩高一低”企業引導退出過程中,只有造紙企業才有政府獎勵,非造紙企業的退出則沒有政府獎勵。因此,大多數基本達到環保要求的相關企業并沒有主動退出的意愿,不少企業困惑政府為何只給造紙企業退出獎勵?
針對這一問題,東莞市環保局解釋稱,據前期的調研,水鄉地區造紙企業的廢水排放量和廢氣排放量分別約占了水鄉地區所有“兩高一低”企業的80%和76%,能耗約占88%。
考慮到“兩高一低”造紙企業的排污和能耗占了水鄉經濟區所有“兩高一低”的絕大多數,而且,因為中堂鎮造紙環保專業基地環境容量已滿,基地外造紙企業無法搬遷進入,因此,環保部門只針對主動退出的“兩高一低”造紙企業設立了獎勵資金,鼓勵造紙企業退出。
一淘汰紙業轉型做糧食深加工,老板希望政府獎勵盡快落實
這些被淘汰的造紙企業將如何轉型,也是行業人士關注的問題。由于這些工廠占地面積較大,加上有政府獎勵,很多紙企開始轉型做其它行業。東莞珠江特種紙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2003年,陳樹芬在中堂鎮東向村買下40畝土地,創立了東莞珠江特種紙品有限公司,2006年至2007年最高峰時,珠江紙品的年產量超過11萬噸,每噸毛利超過200元。
造紙給企業家和當地政府帶來豐厚的利潤和稅收回報,可作為重污染行業,造紙同樣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不堪環境污染重負的東莞地方政府對決對落后造紙產能進行淘汰。
由于陳樹芬是中堂造紙協會的會長,2014年11月,為響應政府號召,他率先關停了自家企業,為此他遣散了原有200多名員工,變賣了工廠里的所有設備。
2014年12月,陳樹芬與一多年的合作伙伴投資糧食加工業,利用空置下來的廠房改造為糧食儲備和深加工基地,以迎接國家要求地方增加糧食儲備所激發的商機。
在對廠房進行發行后,又引進了兩條自動化生產線。現在,陳樹芬的糧食加工基地即將投產。
談及轉型前后的變化,陳樹芬介紹,新廠房將分兩期投入,共1.5億元,第一期投入7000萬元,其中有5000多萬元資金將來自政府對于其主動關閉造紙企業的財政獎勵。他說,最大希望是政府補貼款能夠盡快落實,以確保廠房能夠進一步改造,相關設備能夠及時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