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刊登時評人喬瑞慶文章稱,調查失業率一直是李克強總理關注的重點經濟數據。2013年9月,李克強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提到“5%的調查失業率和2.4%的通脹率”這兩個數據。2014年7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統計部門依法適時發布大城市調查失業率數據,以更加全面動態反映失業情況。2014年9月10日,李克強在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致辭中提到,“今年1-8月份中國大中城市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很顯然,李克強自己一直在為“把調查失業率真正變成權威數據”不遺余力地努力著。
為什么把李克強如此重視調查失業率?因為這個數據太重要了。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讓民眾有更好的生活。沒有就業的經濟增長,是沒有意義的增長。失業率不僅直接反應了經濟增速是否合理,也間接反應了經濟增速質量的優劣。沒有準確真實的失業率數據,既無法對經濟增速進行數量上的研判,也無法進行質量上評價。目前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漏掉了那些失業但沒有主動去登記的群體,不夠準確,也不夠真實。調查失業率是通過每月入戶調查,直接采集勞動力數據和失業信息后測算得到的,其真實性和準確性要遠高于登記失業率,能夠真正反映出經濟增長的情況。
中國調查失業率的樣本是不斷擴大的。2009年調查失業率的樣本范圍覆蓋31個梳城市,2013年4月又擴大至了65個大城市。如果今年7月,樣本范圍涵蓋了所有的地級市,那么調查失業率的質量將大幅度提升,并可能全面取代城鎮登記失業率,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權威數據,為經濟區間管理提供新工具。
文章表示,經濟增長區間管理已經成為管理層的宏觀經濟管理思路。區間管理的難點是經濟增長區間的確定。上限在哪里?下限又在哪里?一個經濟體運行良好的最重要表現就是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經濟增長過快會造成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而經濟增長過慢,又會引起失業增加,社會不穩。經濟增速上限就是不出現通貨膨脹,而下限則是不引起失業增加。
經濟增速區間應該在“防通脹,保就業”之間。反映通貨膨脹的數據是CPI,當CPI超過3.5%時,意味著通貨膨脹的苗頭出現,需要降溫了。那么反映就業情況的數據是什么?調查失業率。經濟學家比較公認的觀點是,5%—5.5%的失業率是合理的。那么中國的調查失業率一旦超過5.5%就意味著經濟增速放緩已經超過下限,應該“踩油門”加速了。
調查失業率的樣本范圍一旦擴展到全國所有地級市,它就能成為經濟增速下限絕好的指示燈。經濟增速的區間確定也就容易得多,區間管理也就更具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