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小學教材出版是出版業一艘航母——2013年,我國接受學歷教育的中小學生有1.6億多人(不含職業中學和成人中小學),加上重印率幾乎100%、提前征訂沒有退貨、政府采購極少有壞賬等等,優勢非一般圖書可比,因此一向出版社被視為“禁臠”。由于包賺不賠、利潤豐厚,出版系統與教材系統、老教材社與新教材社,教材社與發行單位的博弈也隨之展開,歷史與現實交織,計劃與市場碰撞,引發了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小學教材定價權下放,將改寫過去統得過嚴、管得過死的局面,回歸到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軌道上來。方向是對的,但也有可能產生一些問題。
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進退失據,有的領域改革就出現這種困境,中小學教材定價權下放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免令人憂心。在我看來,至少潛藏三種風險:搭便車風險、質量風險、尋租風險。第一,教材定價權下放,公眾的第一反應就是兩個字:漲價。國家定價秉持“保本微利”原則,一旦權限下放,權力主體驟然增多,這個原則還會被恪守嗎?基本上可以預判,教材會漲價,就怕搭便車效應,教輔書和高中教材也會跟風漲價。第二,教材價格有天花板,犧牲質量便成為某些人的替代方案,偷工減料,粗制濫造。如果說裝幀粗糙、印刷效果差只是美觀問題,那么,字體過小、字距過窄、行距過密、油墨質量孬則直接影響中小學生身體健康,不是小事。第三,在一個不規范的市場管理體系中,審批權限有多大,尋租風險有多大。中小學教材定價權下放,尋租難度降低,風險隨之加大,不得不防。
中小學教材事關億萬孩子、家庭福祉,是一種公共產品,不能完全讓市場定價。哪怕將定價權下放到省級管理部門,仍然要制度到位、管理到崗,防止出現一放就亂的尷尬局面出現。其中,“保本微利”仍是重要的原則,同時還有必要進一步提升教材生產的信息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