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梧州市委大力支持《梧州日報》復刊發行,報社領導班子很快組建而成。為了讓《梧州日報》能趕在1980年4月1日復刊發行,與廣大讀者見面,所有工作人員不分上下緊鑼密鼓投入到各項工作中。那時候,報紙由國有企業印刷廠代印。那年,我作為回城知青,來到印刷廠,分配在鉛字排版車間報紙班當一名學徒。
當年報社在一間只有60平方米左右的舊樓房辦公,成立當初辦報人員只有10多人,受場所限制,一部分工作還要到市印刷廠辦公,比如改動報紙內容、改清樣以及版面調整。還專門有一人負責送稿件和晚上的電訊稿件到印刷廠報紙班。不管天氣如何變化,風吹下雨,或半夜一兩點鐘,都必須準時送達,以保證當晚報紙印刷。特別要說的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電腦、傳真機之類電子產品都還沒有,只靠一臺陳舊的大個子電訊接收機,有時文字不清晰,得用放大鏡來看,有時還需要幾個人一起推測文章里模糊的字是什么。從事《梧州日報》揀字的工人有11人,分日夜兩班工作,夜班從11時起,到凌晨3時多才下班,那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當時報紙班,工作場所面積只有9平方米左右。在9平方米的地方擺放四個大鉛字木架,八字排開,字盤架高度有講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寬更不能超過人手臂長度,字架低了會碰膝蓋。每一個大木架由十多個小木柜組成,小木柜能存放幾百個鉛字,一個大字盤就有2萬多個鉛字,字房中間還放有一張工作臺,這樣字房走動空間更小,左右也就一米多。另外還有一個大號字體存放字房,離工作室有10米距離,面積100多平方米,它能存放五大排木字架,木字架長5米,高1.7米,能存放1萬多個鉛字。鉛字不論大小,存放都有規律,全部按筆畫順序排列。
組排一個報紙版面,有好幾篇文章,文章少則幾十個字,多則千字以上。先由揀字工人一個個從字盤架揀下來。每個字的倉位很小,只有一個拇指那么大,要很小心拿。而且,從字倉小格揀下來,鉛字分上下面、頭尾,不能倒放。因此,揀字工人既要熟記存放鉛字的位置,還得熟讀文章。按規定,揀字工人一個小時要揀2000多個字,文章的差錯率在0.2%內,否則誤差多了會增加校對負擔,也影響印刷、發行等各個工作環節。揀完字,就要按報紙版樣排列,不能馬虎和急躁,然后經過一系列清樣校對,確定無差錯后,再上機印刷。
1984年,一幢報業大廈落地建成,它就在今天桂江一橋頭小南路口71號。那時候,報社購進一批設備,但排版印刷工作還是由市印刷廠報紙班擔負。報社每天凌晨4時,派人用木板車把當晚要印刷的《梧州日報》運到印刷廠。由于距離遠,有一次在搬運過程中,造成鉛字版散落。經過這一失誤,報社決定成立印刷廠,并把二樓作為鉛字房工作室,負責《梧州日報》的組版工作。當時七八個工人分工合作,擺字盤架、存放鉛字,上設備,大家經過一段時間艱辛勞動,終于完成上馬一條印刷及組版編排流水線。
那時,還是沿用落后陳舊的鉛字技術印刷,報紙還是黑白單色,工廠場地由于使用燒鉛技術,車間充滿臭氣,滿地油墨。后來,隨著報社不斷發展,在生產設備上投入資金,又購進一批當時比較先進的激光照排機,還選派人員外出學習新技術,提高工人隊伍技術水平。從此,梧州日報在印刷方面跨進了一步,也告別了鉛字印刷工藝。
報社隨著歲月成長,新的梧州日報報業大廈在現今長洲區新興二路建成,印刷技術也向高新科技行業領域進軍。經過幾代報人共同努力,現在報社擁有現代高科技數碼印刷機,實現了高速輪轉彩色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