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一條標題為“全國復印店老板多是湖南人”的新聞,迅速成為當天的熱點。這篇論文,實際上是北大博士馮軍旗8年前在讀博士期間的一篇舊文《新化復印產業的生命史》。文中說,湖南婁底市新化縣輸送到祖國各地的打字復印軍團占據了全國打印復印市場份額的85%。那么,問題來了,復印店的老板為何多是湖南人?太原市場乃至山西市場的打字復印店是否真如文中所述,他們是否有著同樣的命運和傳奇,8年后又面臨著怎樣的窘迫。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走進了打字復印店市場。
A 山西市場打字復印店老板多為湖南新化人
四月的龍城,鶯歌燕舞,姹紫嫣紅,很多緊閉的商鋪小店開始敞門迎客。于是,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在任何一個學校周圍或者商務樓群的邊緣地帶,便會看到一些租價極其便宜的老式居民樓、高檔寫字樓底商,或者擠在大學宿舍樓后、澡堂前甚至廁所旁的狹窄空間里的打字復印店,門上或者窗戶上是“復印打印”的大字招牌,先進一點的或者門面大點的已經改成了“圖文快印”“數碼快印”等招牌。
4月18日,恰逢周末,午后的山西醫科大學舊校區,雖然僅剩下了研究生,但前來學生浴池洗澡的學生絡繹不絕。浴池兩旁各有一家打字復印店,店里不斷有三三兩兩的學生相伴出入,據說都是來打印論文或者護士資格考試準考證的,屋里時不時傳來夾雜著湘味的普通話或半普通話的催促、嬉笑。
今年44歲的鄒愛珍便是“小羅復印室”的老板娘,地地道道的湖南省新化縣洋溪鎮人。洋溪鎮便是紅遍大江南北,壟斷全國打字復印市場的湖南小鎮。只見大約20平方米的小店里,復印機、裁紙機、彩色激光機、膠裝機、3臺電腦……嗡嗡作響,紙張、文件夾、桌椅擠得滿滿當當。
鄒愛珍告訴記者,2001年,遠嫁廣西的她在姐姐姐夫的提議下,懷揣東挪西借湊來的一萬元錢和創業的夢想,與丈夫小羅一起來到了太原,在山西醫科大學西門租了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門店,買了一臺針式二手打印機、一臺二手電腦,邊學邊干,成了當時山西醫科大學唯一的一家打字復印店。
起初,帶著兩個孩子背井離鄉的鄒愛珍一家并不順當,起早貪黑,常常是孩子在打印機底下搭建的模板上睡覺,夫婦倆在上面忙活。用她的話說,前5年的時間純屬交學費,還好夫妻倆人緣不錯,又能吃苦,日子越過越順。記得有一次,旁邊的山醫大一院臨時召開一個會議,需要打印PPT會議資料,聯系好的印刷廠說要一個星期才能趕出來。有人找到鄒愛珍夫婦詢問3天時間能否趕出來。好不容易攬個大活兒,鄒愛珍愣是咬著牙硬撐下來。“三天三夜,沒合一眼,沒吃一口正經飯,終于按時交工了。”鄒女士苦澀地笑著說。不過,自此小羅打字復印店“人勤手快”的名聲漸漸遠揚,除了勉強能維持生計的校園業務,外面單位的急活兒大活兒也逐漸找上門來,最大的一個業務讓夫妻倆整整關門熬了7天7夜。鄒女士說:“15年了,現在有兩個門店,還買了車,買了房,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上高中,能堅持這么久,主要靠的就是能吃苦、不服輸、講誠信。”
鄒愛珍告訴記者,漸漸的,山西醫科大學校園的打字復印店擴張到4家,其中3家是湖南新化人。同樣,在山西財經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高校的打字復印店也有80%是湖南新化人開的,他們在太原形成了自己的社群,以親戚、師徒、同鄉的關系相互支持又彼此競爭。
B 完美產業鏈和維修技術讓新化人做強做大打字復印業
說起湖南新化復印產業,來太原最晚但做得最出色的三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昀校,大概是最典型的代表。
4月25日,記者見到了剛從北京參加業務洽談回來的李昀校。李昀校告訴記者,與其說打字復印店都是湖南人,遠不如說都是湖南新化洋溪鎮人更準確。上世紀80年代,洋溪鎮村民因為從事打印機、復印機的維修掘到了第一桶金,后來他們發現機器不僅是可以拿來修,修完了還可以用,可以賣,可以攬業務等等。于是以洋溪鎮為輻射的一些新化人開始進軍打字復印市場。在洋溪鎮周邊的小鎮里,90%的人都以馱著自家維修或組裝的二手打印機、復印機轉戰全國各地,小孩們拼音都還沒學會、加減乘除也沒鬧懂,就已經學會了把復印機拆來裝去當巨型變形金剛玩。
1980年出生于湖南新化洋溪鎮的李昀校說,自己的發展歷程延續了父輩的老路。1997年,剛剛17歲的他便開始跟著一個親戚前往昆明學起了打字復印機維修,那個時候學技術是沒有工資的。不甘心身無分文的李昀校拿了母親賣豬賺來的3000元,又向6個朋友湊了7000元,只身前往貴州開了自己的第一家打字復印店。2003年,在朋友的拉攏下,他又來到太原在府東街重新開張,順便開始賣耗材。2008年,李昀校與人合伙成立了三度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打字復印二手設備業務。如今,李昀校已經擁有3個庫房,一個復式門店,員工30余人,業務領域也形成了采購、批發、維修、服務、售后一體化模式。在他的帶領下,李昀校師范類大學畢業的弟弟沒當過一天老師,就直接創業從事了設備買賣,妹妹一家也開了打字復印店,老婆的公司則成了新加坡復印機墨盒北方區域總代理。
據北大博士馮軍旗論文調查顯示,目前大概有20萬新化人在全國各地從事復印相關工作,新化縣輸送到祖國各地的打字復印軍團占據了全國打字復印市場份額的85%。而在山西市場,記者從山西省湖南商會了解到,全山西大概有500多家湖南人開的打字復印大小門店,占整個市場的65%,這個數字遠遠不足全國其他省份的比例。
山西省湖南商會會長劉斌輝告訴記者,“新化現象”類似于“成都小吃”“沙縣小吃”等,是一個具有中國地域特色產業,一共經歷“流動維修機械打字機”“流動維修復印機”“復印店”“二手復印機專業市場”“辦公設備”五個階段。只是從來沒有人把它當做一個課題去研究,直到馮軍旗的出現,才喚醒了大家對它的關注,也讓湖南新化人著實激動了一把。
C 整合市場后新化人依舊擁有大市場
新化的復印產業為什么擴張得如此快?
李昀校告訴記者,正如馮軍旗研究所言,師徒制是一個主要因素。很多新化人都是從學徒做起,然后獨立經營,再帶徒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另一個就是血緣、地緣的紐帶作用。新化人總結過他們是“親帶親、鄰帶鄰、友帶友”。一個人出來干復印掙了錢,就會把更多的新化人帶出來。
當然,這一軍團席卷文印市場的直接后果就是,凡有新化人出沒的地方,就有打字復印產業,而且彼此幫襯互相競爭,所以價格低得令人咋舌。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完整的產業鏈,從復印設備、耗材到紙張,他們內部都占有了。各個環節的價格,在新化人內部是透明的,價格戰便成了利器。另一個就是他們會技術會維修,不需要再花維修費用,成本低。舉個例子,一臺復印機可能兩三萬元買回來,用個兩年,幾乎可以用同等價格賣給外鄉人,在此期間的機器損耗費等于零,因為即使壞了自己也會修。
鄒愛珍告訴記者,打字復印店本來就是微利行業,價格一再降低,導致打字復印店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校園打字復印店,如果沒有外面的業務支撐,是很難維持的,這也是她為啥沒有搬到大學城,依然固守山西醫科大舊校區的原因之一。現如今,太原高等院校的打字復印店已經開始衰敗,很多人逐漸改行或者轉戰其他地方。
不過,在李昀校看來,2013年大概是復印業行業下滑最快的一年,這與提倡節約、無紙化辦公、山西煤炭市場不景氣等大環境有直接關系。但是從2014年已經開始回暖,因為聰明能吃苦的李昀校等湖南人找到了新的市場需求,開始結構調整。
李昀校說,從去年開始他已經瞄準企事業單位,實行包干制抄表式服務,也就是說響應國家節約型社會的號召,給企業免費提供機器,并提供簽約服務,即所有機器、人工維修、運費、耗材都是免費的,費用收取只按照復印機上計數器顯示的所用印張收費,價格為每印張0.02元,遠低于市場上0.15元的價格,這樣既有利于督促企事業單位節約辦公,節省費用,又方便二手復印設備進軍企事業單位。目前,已經有山西省電力學院、山西大學印刷廠等9家企事業單位與他形成業務關系。僅此一項,李昀校表示,自己2014年的業務量為1.5億印張,收益300萬元,為國家節約成本1900多萬元。所以,李昀校認為,在當前政策利好形勢下,只要思想不滑坡,復印產業將會迎來新的春天!